2008年1月1日星期二
年轻人的环保意识
环保意识须代代培养
林爽 2007-03-16
3月14日,早报刊登了关于《年轻人环保意识远比年长者来的弱》的报道,我感到我们年轻一代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如果连保持环境清洁这样的基础素质都不具备的话,是十分让人担忧的。
在建国初期,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令和条例,严厉惩罚那些破坏环境的垃圾虫。从此,随手乱抛垃圾,随地吐痰的现象便逐渐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也正因为如此,新加坡才在国际上赢得了“花园城市”的美誉。
干净整洁的环境也成为国家旅游业发展的一股强大的推动力。然而,随着新加坡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不断升高,人们似乎忘记了那些长期以来养成的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也就是近年来乱抛垃圾等违例现象不断增加的原因。
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我认为要想提高年轻人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需要长时间在每一代人当中培养。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虽然青少年正处于叛逆期,但如果能让我们知道乱抛垃圾所能引起的严重后果,如疾病等,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我们自然会更加注重保持环境清洁。
其次,政府可以加重惩罚的力度。除了罚款,让违规者作义工也是一种选择。这样可以使他们懂得清洁工人打扫的不易,从而消除乱抛垃圾的恶习。
我相信,如果全社会都能加入到消灭垃圾虫的行动中来,那么违例乱抛垃圾的现象一定会大大减少。
(作者是淡马锡初级学院生)
年轻人的环保教育显然不足
2007-03-15
国家环境局去年处分了7027名违例丢垃圾者,比前年增加近一倍,超过七成是30岁以下的年轻男性。该局过去半年的调查也发现,20岁以下年轻人,只有48%关心乱抛垃圾问题,相比之下,越高年龄层越关心这个问题,50岁以上成年人最高,70.5%表示关心。这个调查结果等于告诉我们:没被捉到的垃圾虫,也必然是年轻人居多。去年9月、10月间,环境局也曾针对小学、中学、初级学院/高中及工艺教育学院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九成学生对环保课题有认识,却只有六成愿意将环保知识付诸行动。综观这些数据,可以说在此问题上年轻人的行为不仅令人失望,他们心态的自私与淡漠,更是叫人震惊与忧心。
建国四十余年来,平均而言年轻人接受了更多正规教育,得到了更好的呵护,其居住、学习与踏入社会后的工作环境,也远比父辈们舒适,然而,他们却是如此缺乏公德心,倘若我们不认真对待此事,严肃检讨教育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并赶快补救,不仅新加坡的第一世界国家美誉恐遭玷污,更严重的是国家在各方面的竞争力也会因年轻人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而遭到戕伤。在这个问题上,处罚显然不是足够的答案。尽管在调查中有82.3%受访者认为,如果没有罚款,新加坡人会乱抛垃圾,但是,回看数十年来没有松懈过的立法惩处,包括罚垃圾虫为社区清扫垃圾等等,却还收割了今天如此令人失望的结果,则显然说明,单单用惩罚手段不但未能治本,连治标都有疑问了。
相信许多人都不会否认,倘若不是有大量清洁工人每天在各公共场所、组屋区打扫卫生,我们的生活环境会脏乱得令人吃惊。因此,当下惩罚手段固然不必放松,对年轻人的教育却绝对必须检讨与改进。环境及水源部高级政务次长许连碹博士上周在国会宣布设“青少年维持环境清洁委员会”,针对35岁以下年轻人制定对策及公众教育计划,显然便是有此认识。然而,公民道德养成教育,必须从小,学校教育远比社会教育重要,等到离开学校了,教育起来就事倍功半。据本报昨天的报道,淡滨尼市镇理事会、环境局及基层组织合作新推出“学校与社区不乱抛垃圾联系网”计划,鼓励学校及居民委员会认管一些公共场所,帮助学生及居民培养不乱抛垃圾的习惯。加入计划的淡滨尼22街励福小学,其“服务学习学会”的20多名学生,就是每星期至少到学校隔邻的游乐场清理垃圾一次。这种做法是从根本上培养青少年的公民道德,养成一辈子爱护环境的习惯,正是目前比较缺乏的教育。如果这样的做法是好的、有效的,是不是应该全体学生都参与?而且,是不是连课室的日常清洁卫生也该由学生参与甚至负责?
事实上,以前的中小学生都当过“值日生”,负责当天课室卫生工作,而全班学生也每月或每学期须对校舍进行大扫除。一些学校,甚至由学生负责校园的美化,种花植树作壁画等等。有过这种经历的年长一代,必然深感这种教育使人终身受用。相反的,现在的青少年,由于家庭富裕,受到更多宠爱,养尊处优者不在少数,一些住在宿舍的大学生,每到周末不仅家人开车接送,还有女佣清理床铺、打扫卫生。风气如此,也就难怪不少年轻人认为环境卫生不是他们的责任,而是清洁工人、场所管理员或政府的责任。
然而,对环境卫生是否关心、对环境是否爱护,是对社会的责任感的表现,绝非小事。国家环境局公布的数据,是敲响了警钟,这个时候,全体国人,尤其是家长们,岂能不认真想想,年轻人的教育到底缺了什么?
年轻人环保意识,远比年长者来得弱
林佩碧 2007-03-14
新加坡年轻人对保持环境清洁的意识,没有50岁以上的成年人来得强。
为进一步了解本地垃圾虫的特点与行为,国家环境局过去半年对3018人展开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九成受访者知道乱抛垃圾对环境和公共卫生有害。可是在进一步分析不同年龄组别的反应后,环境局发现持有上述看法的20岁以下年轻人只有88.2%,是各组别中最低的。
相比之下,50岁以上成年人的比例反而有93.8%,是各组别中最高的;其次是40至49岁组别,比例为92.6%。
20岁以下的年轻受访者当中,只有48%关心乱抛垃圾的问题,其余52%表示没意见或不关心。50岁以上成年人对此课题表示关心的则高达70.5%。
另外,超过半数年过40岁的受访者认为本地乱抛垃圾的问题严重;持有相同看法的29岁以下年轻人当中只有约四成。
调查结果令人颇感意外,因为在人们印象中,年轻一代的教育程度较高,理应更懂得保持环境清洁。可是显然地,他们明白道理,却不一定付诸行动,而且当中有不少人认为那应该是清洁工人、场所管理员或政府的责任,这是个值得关注和有待改善的现象。
此外,82.3%受访者认为,如果没有罚款,新加坡人会乱抛垃圾。约两成受访者认为现有的罚款数额不足以阻吓垃圾虫。
环境局稽查员去年总共捉到7027名违例丢垃圾者,比前年增加近一倍。
违例乱抛垃圾而被捉的人当中,超过七成是30岁以下的年轻男性、一般上只有小学或中学教育程度,其中超过半数是烟客。最常见的垃圾是香烟蒂、纸巾、塑料包装和纸张等。
设青少年环境清洁委会,制定年轻人教育计划
结合调查结果和实际行动经验所得,环境局的下一步是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计划,以便有效传达不乱抛垃圾的信息。
环境及水源部高级政务次长许连碹博士上周在国会就宣布设“青少年维持环境清洁委员会”(Committee on Youths for Clean and Sustainable Environment),针对35岁以下年轻人制定对策及公众教育计划。
除了环境局,委员会代表来自教育部、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环境理事会、全国青年理事会及教育学府。委员会接下来将与青少年进行多场对话会,了解他们的看法。
励福小学校长曹铭霞曾经在初院和中学任教多年,她认为青少年乱抛垃圾的一个原因是处于叛逆期,想做出一些挑战社会的行为,而和其他罪行如吸毒、偷窃和抽烟等相比,乱抛垃圾是较“安全”的选择。
她说:“对于这个年龄的学生,我们不能采取说教的方式。我建议通过进行一些环保作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保持环境清洁的重要性。”
淡滨尼市镇理事会与环境局及基层组织合作新推出一项“学校与社区不乱抛垃圾联系网”计划(School & Community Anti-Littering Network),通过鼓励学校及居民委员会认管一些公共场所,如游乐场及组屋底层等,帮助学生及居民培养起不乱抛垃圾的习惯。
位于淡滨尼第22街的励福小学是加入计划的小学之一。学校“服务学习学会”的20多名学生,每星期至少到学校隔邻的游乐场清理垃圾一次。
叶宏伟(11岁)现在只要经过游乐场,一看到垃圾,就会主动去捡起来。
他说:“在游乐场经常捡到食物包装纸、泡沫塑料杯等垃圾。新加坡是我们的家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保持干净。”
不在“我时代”,不是“垃圾虫”
王美燕 2007-03-24
我无意用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去衡量、去判断这一群有不同想法的年轻人。我宁可尝试去“了解”这个现象对我存在着的意义。
每当丢垃圾时母亲总会再三提醒,要把垃圾袋绑好,方便清洁工人处理,千万不要“为难”他们。
母亲有一颗体恤别人的心,父亲过世后她独自养育子女吃了不少苦头,对在生活线上辛苦工作赚口饭吃的人她总特别关心,对他们的工作也给予尊重。在咖啡店用餐时,母亲会向捧茶送饭的阿嫂表示感激,即使在公共厕所看到进行清理工作的工友时,她也不忘对她们说一声“谢谢”。
母亲已70多岁了,她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尊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她不轻易丢弃纸张,家中无用的纸张最终都被她折成纸船或方盒子当器皿使用,她晓得资源重复使用的道理而绝不浪费。
经历了人生磨练的年长一辈,在面对生活或是待人处事上,他们都懂得心存感激。反观在优渥环境下成长的我国年轻一代,有些人的脑袋瓜里到底在想什么,有时候还真是难以理解。
近日新闻报道指出,国家环境局过去半年对3018人展开一项调查发现,新加坡的年轻人对保持环境清洁的意识,远比不上50岁以上的成年人。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九成受访者知道乱抛垃圾对环境和公共卫生有害。可是进一步分析不同年龄组别的反应后,持有上述看法的20岁以下年轻人只有88.2%,是各组别中最低的。
调查结果让人感到意外,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年轻一代的教育程度较高,理应更懂得保持环境清洁。可是显然地,他们明白道理,却不一定付诸行动,而且当中有不少人认为那应该是清洁工人、场所管理员或政府的责任。 生长在不同时代的人,鉴于没有共同的生活经验,因时空背景的差异,所保持的价值观,以及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显然有差异。
网络上有篇文章指出,“我们”的时代已经远去,而“我”的时代正在来临。全球化的“我”的时代所呈现的特征,即是以自我为中心、藐视权威、缺乏责任感。在“我时代”成长的年轻人,他们是为了打破规则而来。我国的年轻人会是“我时代”的一分子吗?
年轻人对环保“知而不行”或持“另类”想法,就认定他们是挑战社会、归类为“我时代”自私自利、不负责任的一群,这不是我要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引用环保调查结论,为年轻人贴上“垃圾虫”的标签,更不是我心所愿。我无意用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去衡量、去判断这一群有不同想法的年轻人。我宁可尝试去“了解”这个现象对我存在着的意义。
偏见与偏差造成紧张关系
我会问自己,对于环境爱护,是否缺乏一份尊重,以致当它遭遇摧残和破坏时,选择了沉默不语并不及时加以阻止?我也会问是否曾无知地对环境施虐,而无意中给年轻人作出错误的示范?此外,我可有认真地去了解与认识我们所居住的环境,并仔细想想到底能做些什么来保护它?
偏见与偏差往往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以致出现紧张的关系。
我对我们的年轻人还是蛮有信心的,他们不应是“垃圾虫”的代言人。调查结果背后隐藏的真实,也许只是一些年轻人当下的“不知所为”(不认真回答、给予叛逆性的答复、一时耍酷等等)罢了。年轻人需要的,更多应是家人朋友甚至是身旁陌生人给予的善意提醒。
另据报道也指出,综合了环保调查结果和实际行动经验所得,环境局的下一步将是设青少年环境清洁委员会,针对35岁以下年轻人制定对策及公众教育计划。环境局把焦点放在年轻人加以“管教”并无伤大雅,不过环保应是大众的事,也是一辈子的事。社会群体若能自省自觉,从自己做起并彼此提醒,把环保的习惯与行为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兼具身教和言教的管教方式,相信对年轻人会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是《联合早报》新闻编辑组副主任)
环保之外看扔垃圾
吴韦材 2007-03-21
报章有言论反映我国年轻一代环保意识比上一代人来得薄弱,对随处乱扔垃圾不当一回事,社论也从这些数据,认为在此问题上年轻人的行为不仅令人失望,其心态的自私与淡漠更叫人震惊与忧心。
年轻人的自私与冷漠,不是一日之寒。
当国家不断改进,不断为国人提供一个更优质的生活环境时,同时也更须要去提升所有新一代的社会观。新一代能拥有更正确的社会观,才能懂得如何为自己社会环境负起应当的责任。
去年回国三次替母校搞历史剧演出,在扩建后规模恢宏的母校新校园里,笔者不无感触。我看见学校空间更大了,设备更为齐全了,周围环境也有特定的员工来保养,但母校从前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应,却似乎再也找不回来。
在排练时,我曾与一些同学交流,发现同学所看待的学校,多数就只是一个来上课和来活动的地方。那种打从心里感觉母校就是自己第二个家的心态,已不似我们那一代人那般强烈。
年轻一代对学校冷漠,不只是我的母校独有的问题,就如年轻新一代对社会冷漠,也不只是我国社会才有的问题。
乱扔垃圾不只是环保意识问题
物化社会文明如今席卷全球,人性在物化社会中,因对应大气候之需要而产生的偏向视角,再加上潜意识已认同这些价值观为最大主流,这才是今天年轻人的问题。 为什么扔垃圾?别意外,也许不只是贪图顺手的方便,也并非不明白“环保责任”或“应有公德心”这些概念。年轻人大可以写出头头是道的环保作文,他们也知道何谓爱护国家及对社会要有公德心,然而一个公民懂得这些是一回事,能够自发自动在生活中实践又是另回事。
而如今,最吸引新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想法及生活活法,除了样样追求及时更新,理想上除了追求更直接的效益及功利,那就是现在全球流行的“我”、“个人”、“我行我素”的个性风潮。他们或许真的认为新新人类就应该是这样的。我感到ok就行了。这种年轻一代误读及误解自我主义的情形,到处都是那么严重。
并非我们的教学内容欠缺“好公民”的信号。也许不足,但不可能没有。
但学生们明亮的眼睛里实际上看到什么?在他们被鼓励与被教导人格要推己及人、要有集体意识、要无私的同时,却也看到大人们的整个世界里,拼命竞争,看重排名,追求名誉,保障自我利益。大气候既然如是,那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并不是我们的学校没有负起传授社会意识和价值观,也不是国家没有向我们的新一代负起传达社会规范的工作。问题是:说话要说得铿锵有力,自己就先要有能说服人的条件与背景。
在一个精神日益物化的社会里,要教育下一代着重精神素质,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或许,那也不是不可能。在这种或许会遇到尴尬的情况下,社会意识教育究竟要采取哪个方向才能取得最佳平衡效果,那真的要经过社会教育专家经过多番实地研究,或许才能得出的对策。
因此随手扔垃圾,不只是环保意识问题。
我只是觉得,一个有足够清道夫打扫的国家,也许舒服富裕,但一个人人都能够维持整洁漂亮的国家,才是真正的风度文明。
作者是旅居北京的本地写作人
24所中小学 清洁工人“放假一周”
邓华贵 2007-03-22
为提高年轻人对保持环境清洁的意识,西南社区发展理事会与国家环境局(西南办事处)推出“闪亮校园在西南”计划,希望培养出一群关心公共卫生的青年。
参与计划的24所中小学的三万多名学生,将在一年内完成三个公共卫生的教育单元—“人人不乱丢垃圾的居住环境”、“干净闪亮的公厕”和“不传播病菌的社群”。
培养40名“环保大使”
这些学校将在5月举行“无清洁工人的一周”活动,让学生代替清洁工人打扫校园一星期,以体会清洁工人在保持校园清洁所付出的辛劳,了解保持环境清洁的重要。
社理会也希望在这24所学校内各培养出至少40名“西南区少年环保大使”,引导学生为保持环境清洁尽一分力。
东林中学是参与计划的学校之一。中四生陈伟杰(16岁)对能参与计划感到相当兴奋。他说:“我认为这是很好的计划,它能提高我们保持环境清洁的意识,也让我们了解到保持环境清洁不是一个人的工作,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我认为所有的学生都有责任不乱丢垃圾和保持环境清洁。”
他的同学艾蒂也说:“公共卫生教育从学校做起,让学生从小就被灌输正确的环保和公共卫生概念。我相信,代替清洁工人打扫校园一星期,会让我们体会到清洁工人平日保持校园清洁所付出的辛劳,日后也就再也不会乱丢垃圾了。” 东林中学的清洁督工萨米亚说:“其实,东林中学的学生很少乱丢垃圾,他们在走廊上看到垃圾,不必等我们去打扫,也会自发地把垃圾捡起来。因此我相信,把打扫校园的工作交给他们,他们绝对胜任有余。”
校长徐素心认为,这个活动能测试学生的公共卫生意识,也让他们体会到保持环境清洁得作出的努力,并让他们了解拥有清洁的环境并非理所当然,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来维持。
环境及水源部高级政务次长兼西南区市长许连碹博士昨天出席了东林中学的保持环境清洁宣言发表仪式。她受访时说:“许多学生在环境卫生方面有很多知识及相当高的环保意识,但他们未必能把所懂得的付诸于行动。国家环境局去年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860名学生中,只有43%愿意参与学校环保活动。因此这次的计划,将是个能让他们把环保意识付诸行动的有效管道。”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