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日星期二

环保意识

环保成绩不错,民间仍须努力

2007-05-17

  环境保护是刻下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那么,新加坡的环保工作做得怎样呢?最近从媒体传出的三项信息,足以说明在政府与环保专家的层面上,环保是饶有成绩的。

  信息之一:减排二氧化碳的目标,提前五年达到。   

  在国际环保会议上,二氧化碳一致被认定是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成了众矢之的。新加坡则在多年来通过对工业、车辆等的严厉管制,通过舍弃石油改用天然气驱动发电等等多管齐下的做法,大力减少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到了目前,即比2012年的预订目标早了五年,排放量已比1990年的基数减少了25%。 
     
  信息之二:九成的垃圾可以焚化,而垃圾岛变成了“伊甸园”。

  上个月,英国著名杂志《新科学家》刊登了一则专题报道,介绍新加坡实马高岛(Pulau Semakau)的垃圾处理方式。实马高岛是垃圾埋置场,但它也具备了生物多样性景观。

  报道指出,我国清理垃圾,是一星期七天,每天24小时进行的,九成的垃圾都以焚化处理。焚化过程经过高科技处理,污染受控制。更神奇的是,垃圾焚化产生热能,垃圾灰在实马高岛埋置后形成人工小岛,有自然生态在岛上形成,因而该岛可以开辟成为度假消闲胜地。

  据悉,这样的垃圾处理方法可以持续40年,因此实马高岛成为了各国瞩目的环保楷模。

  新加坡的垃圾,为什么样样都可以焚化,包括普通电池和塑料袋?原来,政府早年立法,限制在本地售卖的电池的含汞量,所以普通电池是可以焚化的。此外,政府也鼓励商家回收旧手机和用过的电池,进行再循环。

  信息三:下定政治决心,拨出巨款,发展新能源。  
   
  政府今年3月宣布,未来五年将投入3亿5000万元,推动新加坡发展成为环球洁净能源枢纽。新加坡非常着重“再生能源”的研发,也准备推出奖励措施,吸引经营太阳能的业者落户我国。

  从上述各点看来,环保工业的部署,政府的确是做得很多,很妥善了。那么,国家环境局和环境理事会为什么还要推出“自备购物袋”这样的运动呢?为什么在运动中还是有人觉得,新加坡人一年用去25亿个塑料袋算不了什么;而买塑料袋等于捐款做慈善的软性规劝方式,则被视为“罚款”?

  照我们看,政府虽是先知先觉,但我们在培养民众的环保意识这个层面还做得不够。

  第一,民众须要知道政府在环保上做了什么,大方向在哪里,专家、工程师为什么要那样设计,然后才可以配合。当然,我们也要避免另一个极端,就是民众认为政府样样皆能,光靠政府就行,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责任感。

  第二,民众也要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不错,新加坡的垃圾大部分都可以焚化,但废物的“再循环”才是永续发展的保证。一般新加坡人,都知道可以再循环的玻璃瓶,应该放入黄色的环保袋里,等待环保车定期收集吗?而再循环垃圾分类的三个洞,分别放进什么?(答案是纸张、塑料、铁罐。)更重要的是,环保要从小养成习惯。

  第三,环保工作要进一步改善,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便须更通畅。民众或许不会发明垃圾处理新法,民众的认知或许也有很多误区,但民间的环保意识一定要尽早建立起来。民可使由之,也可使知之;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联合早报》决定每周两次出版《绿色行动》专页,也是试图在这方面略尽绵力。




让每一天都是地球日   

陈华彪 13-05-2007

  在全球变暖阴影的笼罩下,今年的4月22日对许多人而言意义更为深刻,因为这是环保分子为了提高大众的环保意识于70年代设定的地球日(Earth Day)。在今年的地球日,美国许多民间机构和环保组织都在各大城市举行许多教育性的活动。本地也不例外,除了遴选出所谓的地球小姐(Miss Earth)、举办以环保意识为主题的数码艺术比赛之外,各大报纸也在当天特地报道有关环保和绿化的新闻,以提高读者的环保意识。这实在是令人鼓舞的消息,看来地球所面对的各种环境问题大概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因为我们已经把环保的信息传达给大众了。

 然而,年纪较大的读者或许会记得80年代末有关臭氧层被破坏的消息。即使是地球暖化和温室效应也并不是近几年才普及的词语,这些词语在90年代初就已经存在了。我记得在好几年前读到一篇文章,叙述的是70年代末许多环保组织在美国的大城市举办的活动,结果讽刺的是活动制造出大量的垃圾,完全违背了活动本身所要传达的信息。由于那篇文章的结尾非常深刻,因此我至今还可以记忆犹新:所谓的地球日仿佛只是让所有的参与者得到某种心灵安慰的空洞节日,因为大家只要以为自己在大街上高喊自己支持环保就等同为环保尽了一分力,结果什么东西都没有改变,而环境问题依然存在。

 我不是反对提高大众的环保意识,而是担心这并不足够,尤其是在许多科学家都提出了人类只有大概十年的时间解决地球暖化问题,以致它不会发展成无可挽回的局面的看法下,解决环境问题已经是刻不容缓了。在此背景下,有关当局许多针对环境问题的措施更显得难能可贵,如安装太阳能的街灯和种植树木。然而,要解决环境问题仅仅靠这些小措施是不足够的,还需要更大和更多的改变。

  或许最难改变的是多数人对于经济发展的看法吧。我曾经和许多来自中国和印度的朋友交谈,问他们对于控制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量的看法如何,而他们的答案总是非常相同,就是这样子会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个不公平的做法。换句话说,环保措施固然重要,不过经济发展必须放在优先。我相信持有此看法的不只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朋友和领袖,就算是询问本地或者是欧美的朋友和领袖,十之八九也会得到同样的答案吧。

  对于此看法,本人觉得非常难理解。如果整个地球的环境都搞砸了,还有什么经济发展可言呢?难道被保存的大自然不算是一种可贵的资源吗? 根据路透社,中国政府最近发表的一份探讨全球暖化问题的报告就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承认全球暖化或许会为中国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破坏,另一方面却拒绝减少温室气体排量。不仅是中国,就连布什领导的美国政府也如此,一方面对于地球暖化问题表示关注,另一方面却不肯签署京都议定书。难道各国政府对于环保的关注只不过是某种达到自我安慰的行为,其心态就跟那些70年代末参与地球日庆祝的大众一样吗?

  我很少庆祝母亲节或者父亲节,只因为我相信子女应该无时无刻不尊重和敬爱自己的父母,无须等到父母亲节才如此。或者说,对于子女而言,每天都应该是父母亲的节日。此逻辑大概也可以运用到地球日上吧。在解决地球暖化问题的时限慢慢减少的情况下,或许各国政府和全球人民应该开始把每天都当成地球日,把解决地球暖化和环境问题放在最优先的位置。

(作者是在美国留学的博士生)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