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7日星期五

节约资源以挽救增长(2008-06-25)



节约资源以挽救增长
(2008-06-25)


● 萨克斯

  协调全球经济增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全球能源、粮食、土地和水供所面对的越来越大的的局限,是这个时代的重大课题。

  需求的增加凸显了有限的全球供应,使商品价格在全球暴涨,受影响的不仅是粮食和能源等主要商品,还包括金属、耕地、淡水以及其他对增长至关重要的资源。

  在油价每桶135美元,和去年以来谷物价格翻番的压力下,全球经济已经放缓。

  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增长策略,来维持全球经济发展。基本问题是,全球经济体现在如此庞大,正触及以前从未触及的界限。

  全球有67亿人口,并继续以每年750万人的速度增长,增长主要集中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按照世界不同地区的价格水平调整后,个人年产出(annual output per person)大约是1万美元,这意味着总产量大约为67万亿美元。

  当然,富裕国家和最贫穷国家之间有巨大差距。富裕国家每人大约是4万美元,最贫穷国家每人是1000美元或更少。但许多贫穷国家,中国和印度是最佳的例子,通过利用尖端的科技,在近几年取得巨大的经济增长。结果,全球经济在最近几年以大约每年5%的速度增长。

  如果这一势头持续,全球经济规模将在14年内翻番。

  然而,只有在增长所需要的关键资源供应充足,而且人为的气候变化得到缓和,这样的情况才有可能出现。

  如果关键资源的供应受到的局限或气候变得不稳定,价格便会急剧上升,工业生产和消费者开支将会下降,全球经济增长将会放缓,甚至急剧地放缓。

低成本开采加速资源的枯竭

  许多自由市场理论家嘲笑自然资源的局限,会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显著放慢的观点。他们说对“资源枯竭”的担心,特别是粮食和能源,已经伴随我们200年了,但我们从来没有屈服。的确,总产量的增长一直比人口的增长快得多。

  这个观点在某些方面是对的。过去,尽管有严峻的资源局限,技术的进步却使全球经济能够持续增长。但是,过于简单的自由市场乐观主义却是不合时宜的。原因至少有四个。

  首先,历史已经证明资源的局限可以阻碍全球经济增长。能源价格在1973年飙升后,全球年增长从1960年至1973年间的大约5%,下滑到1973年至1989年间的约3%。

  其次,全球经济比过去大很多,因此对关键商品和能源的需求也比过去大很多。

  第三,我们已经用完了曾经拥有的许多低成本选择。低成本的石油很快将被耗尽。地面水源也是如此。此外,土地也日益不足。

  最后,科技过去所取得的进步,并没有帮助我们保存自然资源。相反的,它使人类能够以较低的总成本开采和使用这些资源,从而加速了资源的枯竭。

须确保新能源不会更昂贵

  展望未来,世界经济需要引进保存能源、水和土地,或者可以让我们以比现在更低的成本使用新型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的替代技术。我们已经拥有许多这样的技术,也可以开发更好的技术。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替代技术一般比现在所使用的消耗资源的技术更昂贵。

  例如,用滴水灌溉法来取代传统的灌溉方法,可以显著地降低用水量。滴水灌溉法通过一连串的管子,将水直接送达每一株植物的同时,也能保存或提高庄稼产量。然而,滴水灌溉法所需要的投资,通常比不如它有效的灌溉方法更多。

  贫穷的农民可能没钱投资。如果水是直接从公开的来源获得,或者得到政府的补贴,他们也没有这样做的诱因。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投入更多,就有可能提高农田产量、减少给建筑物提供暖气或者冷气所需要的能源、让汽车取得更高的燃油效率等等。投入研究及开发的新投资,可以更进一步改进技术。

  然而,因为市场没有给予正确的奖励,各国政府也还没进行充分的合作以发展及推广新节能技术的使用,在这方面的投资还没有达到足够的规模。

  如果我们继续现在的做法——让市场决定命运、让政府相互竞争有限的石油和粮食——全球经济增长将会在资源的局限的压力下放慢。然而,如果世界各国在研究、开发、示范和传播节能技术和再生能源上进行合作,我们将可以继续取得快速的经济增长。

  现在正在进行的气候变化谈判可以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富裕国家应承诺资助一个庞大的技术开发计划——可再生能源、燃料效率高的汽车、以及绿色建筑物——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的计划。

  这一承诺也可以给贫穷国家至关重要的信心,使他们相信控制气候变化不会成为长期经济发展的障碍。

·作者Jeffrey Sachs是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地球研究所负责人

原题:Saving Resources to Save Growth
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2008年





从水政治到水政策(2008-06-27)



从水政治到水政策
(2008-06-27)

  虽然夫人病危,但内阁资政李光耀前天晚上仍然如期出席了水资源奖颁奖礼,并同现场上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商界领袖和水务机构代表进行了对话,足见他对这个课题和首届国际水资源周活动的重视。而就在这个对话会上,李资政也向世界作出了新加坡的一个庄严的承诺,新加坡将和其他国家分享水资源管理知识。

  正如李资政所说的,新加坡曾经历过两次生死攸关的事件,因此才被迫从困境中找寻生路,从而也“迫”出了新加坡的水政策。这两件事的历史教训,都是新加坡人应该永远铭记在心的。其一就是1942年日本人的入侵。当时,日军炸毁了柔佛和新加坡之间的输水管,顿使在新加坡驻守的英军陷入困境。其二,是新马分家的时候,当时的马来西亚首相东姑恫言要切断新加坡的水供。

  措手不及的英军拱手把新加坡交给了日军,新加坡因此沦陷三年半。但独立后的新加坡却咬紧牙关,决心不做马国的卫星国,因而也有了一个专心致志的追寻,追寻水的自给自足,以免受制于人。对第一代政治领袖而言,这应该是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好不容易,新加坡终于如愿以偿,借助薄膜科技和海水淡化技术的突破,实现了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目标,迎来了淡化海水,也迎来了新生水。

  我国这段由水政治演绎出来的水的历史和水的教训,是每个年轻一代新加坡人都须铭记在心的。它提醒国人,新加坡的生存与繁荣得来不易,而我们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有永不言败、奋斗到底的精神。这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水的教育,不单只是参观新生水厂和尝试新生水的味道那么简单,了解历史更加重要。

  由于有了这段逆境突围、绝处求生的经验,新加坡对许多面对水资源短缺和困境的国家,因此颇能感同身受,也因此要毫不保留地与他国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解决水的问题。在目前原油价格节节上升之际,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燃油身上,殊不知,水是一个更加重要的课题。

  没有能源,人也许会很难活,但没有水却肯定活不了。据估计,现在全世界有多达11亿人面对食水供应的问题。英国的国际发展部长甚至警告,如果人们现在不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克服国际性的水资源短缺和卫生的问题,水的问题将可能恶化并演变成冲突,甚至爆发水战争。

  地球气候变暖,各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都相继走上快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道路,在在都凸显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面对问题的各国本身固然必须及时谋求对策,国际社会确实也有必要赶快正视这个问题,并通过更加密切的国际合作,为全人类解决这个活命水的难题。此时此刻,已经累积了丰富的水资源管理经验和掌握先进薄膜技术的新加坡,正好可以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对这个世界性课题做出贡献。

  基此,新加坡的水政策的发展显然也已迈入一个新的里程,这包括发展成为一个全球的水枢纽,与他国分享经验与技术,协助有需要的城市和地区克服食水短缺的问题,以及进行研究、投资开拓水资源产业的合作等等。这方面的前景是无限的,而被喻为“蓝金”的水资源产业发展才刚刚开始,商机也是无限的。


2008年6月24日星期二

狮城绿洲(2008-06-24)



狮城绿洲
(2008-06-24)


● 汤姆·科克雷姆(Tom Cockrem)

  新加坡当然不缺公园和花园。没想到的是,在双溪布洛湿地、拉柏多公园和麦里芝蓄水池等公共场所,也有许多真正的热带雨林。事实上,我在新加坡的最后两天所看到的,几乎是一片翠绿。

  这里的900多种胡姬花和超过2000混种杂交胡姬品种,也让人心旷神怡。除了供人们观赏,胡姬花也在市场上出售。

  主要的商业中心是在新加坡北部的万里胡姬花园。最令人注目的是卓锦万黛兰,它是埃格尼斯卓锦(Agnes Joaquim)于19世纪发现的新杂交品种,并已成了新加坡的国花。

  万里胡姬花园以种类繁多取胜。在1995成立,位于植物园内的国家胡姬园内所展示的,则可以说完全是艺术品。园内最具代表性的是“陈温祥雾室”。

  整个植物园占地52公顷,园里有3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装饰湖。它一直深受爱好大自然的新加坡人的喜爱,每天清晨都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跑步或者打太极。植物园也是核定来自世界各地许多新植物品种的地方。

  圣淘沙是吸引游客常来新加坡的主要景点。它有专为孩童而设的主题公园、一个一流的海底世界水族馆、和许多可供探索的热带雨林。

  一名德士司机告诉我,新加坡人不常到公园。我想他们根本不用这样做,他们的周围就是个公园。

  在双溪布洛湿地步行时,原始的感受和眼里看的白鹭、绿鹭、白胸秧鸡、和粉颈绿鸠等鸟类,会让你误以为身在博茨瓦纳的奥卡万戈三角洲。保护区里也有许多巨蜥、弹塗鱼、和蟹等红树林里长见的生物。

  乡村式的生活也没有完全在新加坡消失,在乌敏岛便可以体会得到。许多人到这里骑脚踏车或者远足,但岛上最主要的特色是它的森林。森林虽然不真正是原始的,面积却很大,在里头栖息的鸟类有145种。

  新加坡可以名正言顺的说自己是“绿化”的。这个过程由政府在1967年开始推行,用来兴建公园的土地,后来也从700增加到4000公顷。新加坡要创造一个真正的“花园城市”的目标完全实现了。

  每条主要高速公路旁,都可以看到凤凰木、雨树和红木等排列成行。即使是繁忙的街道也被“绿化”。乌节路逛街购物的人潮,也有巨大的青龙木为他们遮阳。

  我本来打算用在新加坡的3天时间,走完所有的“绿地”,后来发觉可能需要一整个星期的时间。武吉知马自然保护区、大巴窑公园和三巴旺公园都是我还没有去的地方。

  大约200年前,新加坡还完全被森林覆盖。现在的“狮城”在当时是老虎的栖息地。老虎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它们的栖息地依然存在。看到新加坡的森林顽强的生存下去,并出乎意料地同人们的生活空间一起扩大,真让人感到欣慰。


·原载文莱英文报章《婆罗洲公报》(Borneo Bulletin),叶琦保摘译。

2008年6月9日星期一

新加坡环保不能落后(2008-06-04)



新加坡环保不能落后

(2008-06-04)


● 蔡顺庆

  6月1日是中国的儿童节,也是禁塑令全面实施的第一天,那天我刚好在广州,亲身体验了中国的民众是怎样为了环保做出自己生活方式上的调整。禁塑令是中国政府为了环保而宣布在全国范围内不再免费分发薄塑料袋,需要的话要有偿购买,从今年1月的时候提出,到6月1日正式实施。

  当天早上去买面包时,面包店的小姑娘就提醒我,“先生,今天开始我们不再免费发放塑料袋了,如果您需要,可以以两毛钱(新币四分)购买”。因为面包本身已有包装袋,我就顺手拿着离开了。出门时,小姑娘还对我说,“先生慢走,多谢支持环保”。

  中午去超市买东西,进门也是一个大大的告示牌,“支持环保!本店从即日起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请顾客自备或以5元购买环保袋”。我本身已养成了带环保袋的习惯,在结账时,看看其他顾客,大多数也已经自备袋子,连久违的藤制菜篮也出现了。有少数没有带的人,也都主动购买环保袋而不是强行索取塑料袋。

  到了晚上,我特意又去超市看看,顺便问了问收银员,顾客对禁塑令的看法。回答是大家都很支持,基本上她一天只用了几十个塑料袋。以前平常每天要用300个以上了。

  中国这么大,国情复杂,禁止使用塑料袋这样一个影响几乎每个人的生活的重大决定,竟然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可以有效的被实施,反而新加坡在这个问题上却拖拖拉拉,一直无法出台禁止使用或者有偿使用塑料袋的规定,唯一一个自备购物袋日,也没有好好推广以及扩大范围,我们在环保上落后了。

  写完这些,正好看到早报上一篇报道说,“从每月一天扩大至每周一天每逢星期三定为‘自备购物袋日’”。这本来是件好事,有人却认为,增加“自备购物袋日”会给他们带来不便。

  平心而论,这是相当自私的想法,凡事只想到自己的方便。现在的环保袋设计相当多样化,我平时带的,折叠之后,不过一包纸巾大小,打开后却足以放下两个平价合作社的塑料袋的内容。既然有人“平时出门只带钱包”,就不能出门也顺手带个小而薄的环保袋?我实在想不出,除了自私,还有什么理由拒绝随身带个环保袋。

  希望新加坡在环保的课题上,也不要辜负了我们做为发达国家的责任,奋起直追。

限塑令与环保习惯(2008-06-04)




限塑令与环保习惯

(2008-06-04)

● 吴韦材

  从6月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限塑令”。购物场所一律不准提供免费塑料袋,免费或变相无偿提供的商家最高罚款可达一万元人民币。限塑令除对塑料购物袋实行有偿制,并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

  虽然区区一个塑料购物袋只是民生环保内容中一处细处环节,但以中国每日购物人口来看,这限塑令若能认真执行,对人们在生活中所造成的白色污染仍起着一定程度的抑制效果。

  环境与资源,早就是全球共同面对的严重课题。近年一些因人类环保失策而引发的各类警示,也促使国际间达致若干朝向全球环保合作的项目。话虽如此,在人类生活已迈入高度物化时代,一些国家对全球环保虽表附议,但在各自经济功利前提下,不少工业大国与国际级商业大户,却仍在利用人们当下的消费价值取向,继续伤害这个小小星球的资源与环境。

   尤有甚者,更有些经济霸权,利用环保之名,剥削一些生产形式较为原始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堂而皇之地只准自己放火而不让他人点灯,这更使得全球环保课题蒙上种种复杂背景。

一种无可奈何的物化民生模式

  环保推动超过半世纪,其实也有不少人在理性的认知上能明白其普世意义及迫切性。但人的理性归理性,在理性上一个人或许能认同种种环保观念,但当他在一种已普遍成为无可奈何的物化民生模式里,正确的价值认知与迫切性都没有在他的理智上占有位置,而是搁置一旁,继续每日的惯性,在消费误区里继续麻痹地参与环境污化与资源剥削,制造他明知道是白色垃圾的白色垃圾。

  可这么说:我们每天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制造一些白色垃圾,如一次性容器、繁文缛节式的包装、各种以更方便为借口的附属消耗品,细数起来还真叫人汗颜,甚至有些人,是在一种明知故犯状况下选择这种“与垃圾为伍的舒适生活”。

  然而只把环保当作是项“义务”、“责任”来进行宣教,在整个已成主流的后现代物化模式生活下,成效不大。用“观念”教育,更显得缓慢且疲软无力。

以法治养成新的环保秩序

  中国现在违反限塑令罚款最高一万元人民币,如真能严厉执行,那么无论商家或消费者都能在法治之下有望逐渐养成一些新的环保秩序。这或许也是最直接方法。

  仍有人调侃新加坡是个“罚款城市”。但也不得不承认长期在种种罚款条例下,新加坡居民相对比一些放任城市居民较具有环保秩序,至少在法律下,先会把强制性环保当作守法看待。

  新习惯可在法治之下逐渐养成。先有“习惯”再理解义务、责任、观念,即使是这样,也比一直不成气候的空谈来得强。

  假如购物场所完全不提供塑料袋,为生活方便就肯定得自备多次性用途袋子。这肯定造成种种不便,但这种不便感会在自备袋子逐渐成为习惯中消退。再当人们回首发现环境里随处乱丢的塑料袋少了,生活有所改进了,虽然这也只是限制塑料袋之后的其中一个效果,却也能感受这效果的积极性。

  只要能开始看到效果的积极性,至少是个转捩点。人们就能从效果去判断,进而认同责任,认同义务,最终形成一种群体新秩序。

  过度的工业化与市场化陈陈相因,逼使全球进入一种恶性的挥霍式消费误区里。我们在各项生活品的原有适度消耗中逐渐迷失了节制能力,才会同时制造那么多不必要的白色垃圾。

  不只个人及群体社区可考虑法治下培养新的环保秩序而减少生活中的白色垃圾,如今各处各地的跨国污染、源头污染、大气及水源污染日益严苛,国际社会也可考虑采取订立国际环保新秩序的方向来改善现状。

  目前国际虽有一些联手环保抗逆项目,但在跨国污染、二氧化碳排放、酸雨破坏、资源耗损、生态失衡、病毒传播等等这些环境污染问题上,其实并没认真通过有效的国际环保秩序或公正的国际仲裁来制衡标准及追究责任。

  为自己利益,要空气里烟雾弥漫就一而再地来个烟雾弥漫,同一个地球大家却在环保观念上价值如此地不一致,不能不说是21世纪现实里的遗憾。其实,在全人类前途面前大家都一样平等,这想法似乎过于理想化,但我们确实也就只有这么一个依赖它生活的地球,又哪能不对这个小小行星给与关怀和维护?


·作者是旅居北京的本地写作人

自备购物袋就从今天起(2008-06-04)




自备购物袋就从今天起

(2008-06-04)

  从今天开始,每个月一天(即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三)的“自备购物袋”日,将扩大到每个礼拜一天,即每个星期三都是“自备购物袋日”。这看起来是个三级跳,有些国人觉得他们会因此更加不便,但也有环保意识较强的国人觉得,我们还是做得不够,尤其是在使用塑料袋的问题上,比起其他国家,我们可以说是瞠乎其后的,因此,有必要采取更加果断的做法,更快速和更大幅度地减少使用塑料袋,为环保尽力。

  2006年2月,国家环境局开始发动本地各大超市,展开一项鼓励公众使用环保袋、少用塑料袋的全民运动,希望公众把环保理念从坐而言化为起而行,真正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从去年4月18日起,当局进一步把每个月的头个星期三定为“自备购物袋日”。两年过去了,成绩如何?就环境局的最新调查数据来看,我们也许只能说,差强人意。

  虽然平均有60%的顾客知道也支持自备购物袋日,而其中三分二受访者也认为这个活动应更加频密,但只有10至20%的顾客在自备购物袋日会真正自备购物袋。这个百分比虽然比去年运动刚刚推行时的只有1到2%高出许多,算是大有进步,但从总体来看,这毕竟还是个很低的百分比。而接下来,我们每年又还能取得多少进展呢?这是个很大的疑问。因为,使用塑料袋已经成了一般人的生活习惯,单纯通过宣导和说理的方式来推动使用自备购物袋,殊难达到要绝大多数人改变生活习惯的目标。

  因此,有些国人认为,我们最终难免还得动用行政措施,正如中国最近的做法一样。中国从这个月1日起实行了“限塑令”,事前并没有进行太多的酝酿,一声令下,随即告别免费使用塑胶购物袋时代。从此,所有超市、商场、零售店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袋,无偿或变相无偿提供塑料袋的商店最高可处1万元人民币(约2000新元)罚款。

  如此雷厉风行,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之效。那么,我们是否也该效法呢?

  澳大利亚环境部长加勒特(Peter Garrett)紧随中国的步伐,在今年1月10日宣布要在今年底开始全面禁止塑料袋;4月间,澳大利亚南部环境部长则宣布要加快环保脚步,明年起在南部全面禁止塑料袋的使用。另外,美国旧金山和纽约市、爱尔兰、日本、台湾、韩国等地,也已立法禁止或限制使用塑料袋。

  其实,在整顿和保护环境方面,我们算得上是立法与“罚款”的先行者。为什么在“限塑”课题上,我们却显得有点拖拖拉拉呢?我们的问题没有别人严重吗?数字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据两年前本报的报道,国人每年要用上25亿个塑料袋,每户家庭每年可用上2500个,而每人每天也平均使用1.7个,算起来,本地塑料袋使用率是爱尔兰人的一倍多。对照欧美国家的使用率,美国人每人每天平均只用0.9,澳大利亚人用一个,而爱尔兰人则是0.8个。

  环境局试图通过宣导和教育来达到“限塑”的目标,对国人的环保意识和人文修养是一大挑战。我们相信,这种劝说的方式是必须有个时限的,如果过了一定的时间,情况仍不理想,那么,行政手段就难以避免了。国人必须认识到的是,环保是个重要的课题,从节用塑料袋做起,则是身体力行环保重要的第一步,也是最容易做到的第一步。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承认,进度是缓慢的,政府起着带头的作用,民众的反应却相对滞后。随着每个星期三都定为自备购物袋日,国人的“限塑”意识也必须相应地来个三级跳才行。自备购物袋,即日开始。


创造消费与环保的共有空间



创造消费与环保的共有空间

(2008-06-07)

● 周殊钦

  前天是世界环境日,你可是同许多人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就度过了?

  如果你有意识到,那你又做了些什么事情来纪念这个国际环境盛会呢?你是否暂时戒掉对碳的危险嗜好,把汽车停在家中,改以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来响应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Kick the Habit! 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

  无可否认,我国近年在推广环保意识方面的力度明显加强,而专门应付气候变化问题的部长级委员会、提高本地各领域能源使用效率的能源效率计划委员会等跨部门委员会一一成立,国人对环保的认知程度同十年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国家环境局和新加坡环境理事会去年破天荒针对广大消费者推行要求购物者在每月首个星期三自备购物袋的运动,也取得一定的回响。据环境局资源节省处处长王声荣透露,透过实际行动,身体力行去支持这项环保行动的人,已从去年4月的1至2%增加了大约10倍。因此,当局对这项运动可取得的成果,具有相当的信心。

  为把资源回收与再循环的信息推广至家家户户,环境局也扩大了从2001年起展开的全国再循环计划,在全国各组屋区放置了至少1600个资源回收桶,目标是让居民可在150公尺距离内找到。据统计数字显示,主动参与全国再循环计划的家庭也从2002年的45%增至前年的51%。

  这些现象皆显示尽管仍存有巨大的进步空间,但是我国在推行环保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不应被全盘否定的。

  然而,提倡环保意识终究不是只争取数据表上的漂亮战绩,更为重要的是透过知识的传播去灌输正确的环保概念,以追求所有的人都打从心里支持环保这个终极目标。

  诚然,组屋区的资源回收桶是增加了,桶里所容之物相信也不见得少,不过当局可曾注意到这些回收桶有缓缓成为方便拾荒者就地取材的集中点?君不见好些人,包括这些以收集和贩卖旧物品挣钱者,都聪明地利用各种物品已分门别类之便,只要把回收桶翻一翻就能挖到“好料”。既省力,又多了一条财路,何乐而不为?

  这个现象所折射的社会问题其实远比只是贪小便宜更为深层。如果在回收桶挖掘有贩卖价值的物品的人,是因为需要靠这来维持生计,那政府应该更有效地运用基层组织这个深入民间的机器去及时为穷困者提供援助。如果不是,那意味着我国向人们灌输环保意识的工作或许不够彻底,而在传达正确的认知方面,也存有相当大的缺口。

  环境课题近来相当火红,传媒、非政府组织、企业以及世界各地的政治家,一时间都披上了绿色衣装,唯恐少了这一颜色,就有损其道义权威。然而,也许是单一色彩过于单调,又或者是大多数人本能上就是无法抗拒五彩缤纷的世界,因此绿色外套底下往往是一片彩虹,环保努力也仅是流于表面、顺口而出的标语。

  有人说这样的行为在一个以消费来推动经济增长的世界是在所难免的,而且企业终究是鼓励消费的,所以怎么可能去落实所谓的环保生活。确实,环保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同消费相抵触的。少了消费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人们只顾着不断节省资源,还有什么意义呢?

  显然的,要有效推动环保,关键就在于人们对这个课题的认识是否正确。无论是对地球资源无法自然替代的问题视而不见,或是过度片面地强调节省的肤浅宣导,都是不理想、不健康的。反之,如果我们能以正确务实的心态来看待环保,不一味过犹不及地推崇资源节约,而对行动的后果熟视无睹,以为这样就是环保,消费和环保何尝没有共存的空间?

  就以日本为例,它是个重视消费的社会,但是当地人却可以把环保工作做得很好。这不就说明只要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人们有了正确的观念,就能看到眼前以外的东西,也看得到未来的环境问题。这正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社会发展层次。

  环境恶化、气候突变、冰川消融、海面上升……如果你认真去想,这些并非只是少数人应该担忧的问题。因为它们实际上是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来,从实际方面去想一想到底还能做些什么,以拯救地球和我们自身?

  就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世界环境日献词中所说的,人人都能为解决问题献计出力,不论是个人、组织、公司还是政府,在减少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方面,都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同样的,与其将环保旗帜举得高高的,人们不如在日常生活中以不矫枉过正的方式从小处着手,该关电的时候关电;能用一张纸巾擦拭时,绝不用到两张。只有人们将这些行为完全内化之后,才有起码的资格去对环境课题高谈阔论,而推行各种环保计划和提出各种名堂的庆祝日,也才显得更有意义。

■世界环境日简介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并在会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召开世界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四个月后,定下世界环境日的建议就在第27届联合国大会上获得通过。

  世界环境日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加强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并采取宣导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其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关注地球的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


2008年6月1日星期日

节能是能源策略重要的一环(2007-11-14)



节能是能源策略重要的一环
(2007-11-14)

 原油价格每桶已经迫近100美元。在今年1月时,每桶还只是53美元,换言之,短短10个月里就飙升了70%。油价不断腾涨,对世界经济必然要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国在能源需求上完全仰赖进口,不管新元币值多强,也无法抵消这样的涨势。原油价格很快的也就会反映在各种成品油和电力供应价格上。这是促使物价上涨的主要外来因素之一。政府领导人最近一再地向国人谈及这一课题,也显示当局非常关注能源价格对老百姓生活和国家经济所产生的负面冲击。

  但政府显然不是在这个时候才关注能源问题的。长久以来,诸如水供、能源等新加坡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可以说都是在政府的优先考虑议程中。从前天《全国能源政策报告书》的发表,我们就可以晓得,当局其实早已在对能源课题进行深思熟虑,以求拟定一个全盘的方略,既要能确保新加坡经济的持续发展,又能化逆境为顺境,从危机中开发商机。正当能源课题受到普世关注之际,这份报告书的出炉因此具有重大的意义。

  能源是新加坡经济命脉之所系,现在也已经成了同各种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焦点,如空气污化问题、二氧化碳排放和地球气候变化问题,都同能源的使用息息相关,也是当前世界最关心的课题之一。因此,新加坡的能源政策除了要能确保本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之外,肯定也不能忽略能源课题已成为全球课题的事实。

  《全国能源政策报告书》提出了三大政策目标和六大应对策略,设想周详。在政策目标上,它考虑到我国的经济竞争力、能源安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在策略上则照顾到能源市场的竞争性、能源供应的多元化、能源使用的效率、开发能源工业、促进区域与国际合作,以及统筹和形成全局性的政府能源方略。

  应该指出的是,能源政策并不单单是政府的事。一些策略的落实其实就牵涉到每一个人。以提高能源效率来说,就需要社会整体的配合。这一策略其实关系上述所有三个政策目标。正如报告书所指出的,减少能源使用,有助于减少我们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提升我们的能源安全以及减少商业成本、空气污染和碳的排放。在这方面,政府已设立了能源效率计划处,并制定了一个能源效率总蓝图,以便推广使用节能工艺和措施,提高公共的节能意识等。我们觉得,节能应是能源策略重要的一环,而提高公众的节能意识对这个环节殊为重要。

  这肯定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涉及个人的生活习惯和态度,消费倾向,认知,以至建筑物的设计等等许多层面,既需要通过教育、宣导等手段,也需有法律规章的配合。然而,这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一些比较容易落实的教育和宣导工作其实是可以先行的。比如,减少使用私人汽车,既有助缓解交通阻塞,也有助于节能减排;减少冷气机的使用量,也有助于节能和减排;采用节能的电灯或灯泡和尽可能利用太阳能等。

  本报交流站就经常收到读者来函,反映各种能源浪费的事例,如办公室、学校讲堂甚至幼稚园的冷气太冷,巴士的冷气太冷等等。这些都是不必要的能源浪费。现在由于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不少家庭也都全面冷气化,有些孩子因此也在不知不觉间养成了滥用冷气机的坏习惯,如不管有没有在房间,都让冷气机长时间甚至全天开着,虽然家庭负担得起电费,却是一种极大的能源浪费。当然,浪费能源的例子还很多,从个人与家庭到公司机构、工业等都不乏事例可寻,诸如此类的不良或不正确的能源消费行为,都必须通过教育以及适当的行政措施尽快纠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从社会整体提高能源效率。


新加坡干净吗?(2-6-2008)



新加坡干净吗?
(2008-06-02)


● 詹尊诚


  这是4月omy网谈得颇多的话题之一。4月13日的《早报星期天·早报周刊》,也讨论了同样的话题。

  几十年来,政府不遗余力地主办各种活动如清洁运动、植树节等等,把新加坡打造成一个享誉国际的清洁、绿色和美丽的都会。旅客慕名而来,新加坡也成为一些国家和都市仿效的对象。

  然而,负责清理垃圾和美化市容的,却主要是政府部门和清洁承包商,个人所贡献的力量非常有限。事实上,每每在大型活动和聚会后,满地都是废纸和空罐;巴士车站旁的废物和从汽车内丢到马路上的烟头也随处可见。我们可能已经习以为常,可是看在外国人眼里,他们会有什么感想?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发展远远地超越了文化的进度,国民的修养跟不上发达国家。我就亲眼看到大人在孩子面前撕停车固本,然后把纸屑丢出车外。我们就是这样教育下一代吗?

  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要从教育着手,应把清洁和卫生的知识推广深化到每个家庭及个人。学校教育更是重要。以日本中学生为例,他们在下课后都要清洁课室和周围环境。

  身为居民,我们有权要求一个干净的环境;与此同时,我们也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它,使它不受污染。如果人人都把环境清洁和卫生当成自家的问题,把家里整理得一尘不染的同时,也爱屋及乌的以同样心态维护邻里,那么,我们离“零垃圾”的目标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