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8日星期二

禁烟有效


禁烟有效 

再接再厉

2008-01-08

  2008年伊始,不少欧洲国家都扩大了禁止吸烟的范围,日本也从昨天起禁止在德士上吸烟。虽然效果不一,但各国政府都希望通过更加严格的措施,尽可能帮助民众减少吸烟,甚至戒掉这种不良习惯。

  如同新加坡一样,巴黎和柏林等欧洲主要城市从今年1月起,也把酒吧、餐馆和咖啡馆列为禁烟区。在此之前,据说来自欧美国家的“烟民”,在新加坡观光期间感到没有“自由”。而现在,他们在自己的国家里也失去了这种“自由”。

  与欧美国家相比,新加坡在扩大禁烟区方面做得比较早,效果也较理想。正因为我们比较成功,所以香港后来也采取了比较严厉的措施。可是,如同在其他地方一样,香港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大阻力,效果不是很好。但无论如何,扩大禁烟区,减少烟民数量,避免二手吸烟,确保公共空间不被污染,这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新加坡把酒吧和咖啡店列为禁烟区初期,也曾遇到一些阻力,原因是业者担心生意会受到不利影响,烟民也感到个人自由被压缩。在此过程中,我们间或收到读者来函投诉说,在某些露天咖啡店或小贩中心,偶尔还有人违反规定在那里吸烟。执法部门得知之后,立即作出反应,采取适当的行动。在公众和执法人员的双重监督下,违反规定的个案已经很少,读者的投诉函也越来越少。可以这么说,新加坡的禁烟措施是有效的,禁烟运动是成功的。而广大民众也体现出了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

  吸烟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对健康有害无利。我们再次呼吁吸烟者应该尽量戒掉这个习惯,至少要避免损害他人的健康。当然,由于历史、文化和习惯等等原因,要全面禁烟是不现实的。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加坡吸烟者的人数在持续减少,这不是一日之功,而是过去数十年坚持不懈努力的成果。我们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各种措施多管齐下,新加坡的烟民将来会更少。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指出一点,那就是,不少年青人也加入到了吸烟者队伍,这是令人担忧的事情。不少青少年,包括女性青少年在内,都以为吸烟很酷,很时髦。假若只是一时好玩,倒也无伤大雅,但要切忌习惯成瘾。在这方面,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给予劝导和帮助。

  欧洲几个主要国家最近在扩大禁烟区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与新加坡过去几年所实行的规定完全一样,但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弹。很多烟民甚至指责政府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减少了他们的生活乐趣,违背了传统的酒吧和咖啡馆文化,所以不愿予以配合和遵守。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这些国家的烟民数量庞大,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荷兰最多;二是烟民的生活习惯已经是根深蒂固,加上政府过去采取的禁烟措施力度不够,也没有循序渐进地执行,因而使这个问题积重难返,现在想要立即见效,谈何容易。

  不可否认,烟雾缭绕的欧洲咖啡馆和酒吧确实是一种文化,但人类之所以变得越来越文明,并非是因为盲目地抱残守缺,而是因为勇于否定自己,勇于放弃不好的东西,这样才得以不断地自我更新和提升。


2008年1月1日星期二

环境教学


环境教学单元可能推展到其他学校

     
邓莉蓉   2007-11-07


  国家环境局与四所中学合作展开试验性计划,在学校课程中加入环境教学单元,让学生对全球环境课题有更深一层的学习和认识。新学习单元普遍获得学生与教师的欢迎,环境局正探讨将此单元也推展到其他学校。

  环境教学单元(Environment Education Module)是项跨学科的综合性单元,学生不单是从科学角度学习如何环保,教师也将地理及历史知识融合其中。个别学校可自拟教材,决定以怎样的方式灌输学生正确的环保意识。

  环境与水源部高级政务部长许连碹博士昨天为“清洁与绿化新加坡”的学校嘉年华主持开幕仪式宣布以上消息时说,帮助学生作好准备,以应对环境新挑战如气候暖化是重要的。新单元的特色在于能涵盖多方面的课题,让学生对全球环境有较全面的了解。

  过去,环境局向来也同教育部及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合作,在学校推展富教育性的活动,并把相关环境课题如再循环、节省用水和能源及防止伊蚊滋生等结合在不同的科目当中,例如英文、科学、社会知识和国民教育等。

  许连碹说:“环境教学单元将可集中和全面探讨各个不同的范围,包括环境课题对科学、实质及社会的影响等,而不是把这些都结合在其他科目中。”

  已推行环境教学单元的学校是:南洋女子中学、南华中学、马西岭中学和立伟中学。最早推行的马西岭中学自去年开始便让所有中一学生上课,学习水源管理知识,共30个小时。今年升上中二的教学单元重点则是空气污染。

  马西岭中学科学部主任许淑英受访时说,学校将原本一个星期2个小时的小组作业时间改为环境教学,就不会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环境教学单元更强调实践学习,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研究作业,训练他们的思考能力,也加深学生对环境课题的兴趣。

  她说:“不同科目的教师,例如科学和地理一起给同学们上课,从不同角度探讨环境课题。学生们的反应不错,教师们也发现他们在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方面的能力提高。”

  另外,许淑英也表示,学校正计划同一些有开办专门课程的理工学院合作,设计适合中三中四高年级学生的单元课程。

  该校中二生林晓吟说,教师们不以说教的方式授课,而是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全球性课题,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所面对的环境挑战与趋势,让她有更深刻的体会。“我现在更明白关心和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注意要节省能源,避免使用有害环境的产品如喷雾剂。”

  今明两天在新加坡新达城会议中心举行的学校嘉年华(Schools' Carnival),是清洁与绿化新加坡重点活动之一。共175所学校参加展出有关环境专题作业。



卫浴文化协会与幼儿园联办公厕教育计划孩童学当“公厕大使”

林佩碧   2007-03-31 
 
  为了协助孩童从小培养起良好的用厕习惯,新加坡卫浴文化协会与Gloryland幼儿园合作,本月中推出“学前孩童康乐公厕教育计划”(Happy Toilet School Education for Preschools)。  
 
  这也是卫浴文化协会前年为中小学生推出“康乐公厕”计划的延续。此计划获得国家环境局的资助。   

  协会项目副经理蔡丽玲表示,从过去两年与中小学生接触的经验,他们意识到良好的用厕习惯必须从更早的时候开始培养,于是今年把触角延伸至学前孩童。
  
  蔡丽玲指出,经过沙斯、手足口症及其他传染疾病在幼儿园爆发的事件后,更加突显良好用厕习惯的重要性。  
 
  来自三家Gloryland幼儿园的45名孩童参与了新的学前孩童康乐公厕教育试验计划。过去一星期,他们在蔡丽玲和幼儿园教师的教导下,逐步认识什么是良好的用厕习惯、如何保持环境清洁,以及什么是维修及保养得当的公厕等。完成计划的孩童,还可获得“小小公厕大使”奖章一枚。   

  昨天上午,约20名担任“小小公厕大使”的孩童在教师带领下到武吉班让大厦的公厕,运用他们过去一星期所学的,为公厕的清洁程度打分。
  
  罗玮玲小妹妹告诉记者,她现在上厕所会更加小心,确保洗手时不会弄得水花四溅,给清洁阿姨添麻烦。 蔡丽玲透露,试验阶段后,协会接下来会对课程进行调整,预料今年中可把学前孩童康乐公厕教育计划推广到本地1200间学前教育中心。

绿化行动

绿化在于每个人的行动    

2007-11-05

  自1990年开始举办的“清洁与绿化周”,今年化整为零,成为全年的活动:“清洁与绿化新加坡”。其中包括让公众参与的“种一棵树”计划。

  在这项植树计划下,公众每付出200元,便可以在指定的公园或自然保护区内种下一棵树苗。费用将捐助“花园城市基金”,以充作更多的植树与环保用途。每种一棵树,当局也发出一张附有植树人照片的“证书”,以鼓励这项绿化的义举。

  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与特殊的日子——如世界环境日或地球日,你都可以种树。信息是:绿化环境,人人都可以尽一份力,环保也应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上周末,李显龙总理为这项运动主持揭幕礼时,也呼吁国人努力节省能源,改掉浪费的坏习惯,同时也为环保尽力。

  的确,从1971年第一届植树节开始,到今年的普及性、经常性地推展清洁与绿化,这个“运动”可说走过了一条漫长而饶有意义的道路。然而,运动的大力开展,无疑也引起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的深思:我们距离环保意识的贯彻,距离人人能自动自发维护家园清洁的目标,道路还很远。

  新加坡是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国家,这给环保工作带来艰巨的挑战。清理一条4.1公里的新加坡河就得花上十年以上的时间,可见一斑。总的来说,这些年来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从整体环境的清洁优雅、水道的清洁、水源的妥善管理,到建设新蓄水池、实马高岛垃圾埋置场变成生态乐园等,都是世界瞩目的成就。
  但我们应该指出,清洁家园人人有责,保有一个令人身心舒爽的安居乐业环境,光靠政府是绝对不足够的。深入点说,光靠立法来让人们遵守清洁的条规,也远远不够。尽管,八十年代偷采公家花木的违例者曾招致监禁与打鞭的案例,也显然起过相当的阻吓作用。

  就以检举“垃圾虫”的纪录来说,今年首四个月,国家环境局共捉到近4000个违例丢垃圾者,比去年全年总数的一半还要多。违例者虽也包括不少外籍劳工,但大部分是新加坡人。去年接到罚单的垃圾虫超过7000名,比起前年也增加了将近一倍。

  其他如再循环物资的回收,购物时减少塑料袋的应用等等环保习惯,目前也似乎仍在起步的阶段,并未“深入人心”。此外,许多公共场所露营野餐,之后也往往垃圾如山,难以清理,并造成污染。

  归根结底,清洁与绿化是个细水长流的过程,要靠全民的力量。这股力量,当然须来自民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和醒悟,建立起明确的环保意识,下定决心,才能够产生的。

  环保意识不强,那么是什么造成人们的依赖性和惰性?有人说,许多人并不把清洁环保视为一种公德,甚至以为违法被捉也大不了罚款了事。也有人说,那是因为生活富足,许多人把举手之劳都交给女佣,或组屋区居民把废物往垃圾槽一扔便以为功德完满。从头到尾,其实这出自一个令人憎恶的想法:自私。

  自私的人表面上看好像得其所哉,其实是损人而不利己。首先是浪费能源、破坏环境,直接便影响到能源费用、清洁费用的提高。一旦环境的破坏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更是花多少钱都解决不了。即使你能移民到外地,恐怕你也找不回这么不辞劳苦而有效率地保持环境清洁绿化的公共部门。



植树与植‘情’    

刘永烽   2007-11-07


  据了解,新加坡第一届植树节在1971年便开始举行,但是让公众参与的“个人植树计划”确实还是让人耳目一新。在这项植树计划下,公众每付出200元,便可以在指定的公园或自然保护区内种下一棵树苗。


  让平民百姓过把名人的瘾,把种树变成全民活动,依照国人喜欢证书的特性,还创意出“心”点子:每种一棵树,当局发出一张附有植树人照片的“证书”,以鼓励这项绿化的义举。可见环保当局的良苦用心。


  此计划,可看作是环保当局与大众的集体创作,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它使环保朴素的理念,跃升为一种大众乐意玉成的行为艺术。


  通过这个行为艺术,主办当局与市民大众之间的情感肯定有互动。这一集体创作本身就是与大众对话的过程,堪称是把环保理念“润物细无声”地深入人心的妙思偶得。


  但是,盛举之下,有些细节地方还是值得思考。


可考虑多点邻里性


  首先,200元一棵是不是价钱有点贵?虽然,环保的心不是可以拿钱来衡量的,但是并非每一个人有心人士都可以有能力付诸行动,即便拥有环保之心,又在一个很特别的日子里,渴望拥有种植一棵爱心树的强烈愿望,但是如果囊中羞涩,恐怕还是裹足不前。


  毕竟,200元对于低收入者而言,它近乎是半月的生活费,就算对中等收入者而言,也并非是不眨眼就可以决定的事。为此,我想主办当局可否为中低下收入者设置一些柔性的低门槛,让他们也可以一偿环保种树的心愿?


   毕竟,选一棵树苗,自己种下去,肯定是一个人人向往的非常体验。这样,难道不能“植”出更多的人情味?


  其次,植树的地点是不是有点远?可否靠近家?或可否与选树人商榷?


  既然选择特殊日子植树,以资纪念,那么植树的地点是否更加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比如小孩的生日,夫妇觉得具有非常的意义,也许这对夫妇想选在附近的楼下道旁,看着孩子同树苗一起成长,那是一种特别的感觉。


  因为,树的生命过程,与人类的演化过程基本相似,它也有生命的年轮。柔弱的小树苗就如同自己年幼的孩子。


  公园再美,你只能是一个欣赏者,如果有一天,当你在家附近也有了自己的树,你一定会感受到生命的另一番滋味。这样,植树等于是培植了家庭感情。


树就像坚守国土的士兵


  再次,植树人可以领养这棵树吗?种下小树苗,就要负责培土浇灌。在岛国热带气候,领养一棵树,想必是天赐良机,充沛的雨水和阳光,会让领养人事半功倍。


  再说,如果在特殊的日子因为特殊原因而栽种,领养人的感情更加深入。


  树种在家的周围,一家人的情感可以随树共同成长,家长随时可以领孩子培土浇水,讲述与树有关的故事,大可以进行价值观和道德修养的教育。培养孩子与树的感情,让树成为家庭一员。这样还可以增进亲情,增加家庭的凝聚力。


  第四,还可以设计社区树。让同一个社区的栽树人栽种几种主要的树种,形成社区树色,形成鲜明的社区地域风貌,这样会有意想不到的附加值。


 社区树可能会扮演着家园的精神象征,小则增进社区的凝集力,大则潜移默化地培养国人的爱国心。


  树对土地的厮守,象征着爱家爱国的精神。每棵树的树根都紧紧抓着地面,根须深入地层,无论夏日炎炎,无论暴风雨肆虐,它都不逃避,像极了对国土坚持的士兵。


  树是生根的,仿佛具有思想。树长大后就像我们的父亲母亲一样,是家园的方向,寻根的地方。树木的枝丫多像召唤游子回家的手臂。


  总之,“个人植树计划”是一个非常新加坡的创意设计,有了这些自己亲手栽种的树,对国人来说就不单单是一片风景,它还是一段回忆和思念,一种相熟的亲缘。使我们与家园紧紧相连。


  也许我们会走遍世界,但只要我们还活着,只要我们还保留着对生命的热爱和一棵赤子之心,我们最终会回到绿树掩映的家园,承担我们的情感和使命。


(作者是本地自由撰稿人)

气候变化


联合国:

减少碳排放量 各国政府须跟进市场需求

蔡慧玲(2007-11-07)

  市场对《京都议定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反应热烈,使这个机制已经成为自愿减少碳排放量公司的首选。但相对之下,政策制定者却似乎没有跟上市场的脚步。

  要持续绿色市场的强劲发展,避免《京都议定书》在第一阶段之后出现真空状态是重要的,因此年底在印尼峇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会议应该制定出清楚的时间表和议程,让已经签订议定书的各国政府有个清楚的指标能够遵循。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布尔(Yvo de Boer)昨天在“2007年亚洲碳论坛”(Carbon Forum Asia)的开展仪式上呼吁各国政府和政策制定者跟进市场的需求,肯定清洁发展机制的运作。

  目前,在有利于改善气候转变的工程中,86%的投资来自私人企业。 
 
  德布尔说,清洁发展机制正在快速增长。目前,已有825个减少碳排放量计划在49个发展中国家展开。清洁发展机制鼓励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开发清洁能源市场或通过重新造林计划,帮助减少该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相对地,发达国家可从中赚取碳信用额。德布尔认为,清洁发展机制有非常大潜力,但要真正发挥它的效益,须扩大它的实用性和覆盖面。

  《京都议定书》不但对全球碳排放量带来下跌压力,也开发了新的碳交易市场,而碳信用额交易带来的数以亿计交易额则能用来施行减轻天气变化的措施。德布尔说,碳信用额交易从2005年至2006年内增长了三倍,达到300亿元交易量。国际排放贸易协会预测,今年碳信用额交易量预计将可达600亿元。

  预计,直到2030年,全球每年将耗资另外2000亿元,来绿化、扩充和替代现有的发电厂。

  环境及水源部长雅国博士也出席了“2007年亚洲碳论坛”,他在演讲时说,气候变化是全球所面对的挑战,要减少空气中存在的温室气体没有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但他表示,各国政府可以从几方面着手,应付气候变化的挑战。这包括:减少使用石油、使用更多再生能源和含碳量较少的能源,以及进行更多造林或重新造林计划,减低或稳定空气中的碳含量。

 
早报中英对照

清洁发展机制: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简称CDM
碳信用额:carbon credits
国际排放贸易协会: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ing Association,简称IETA

地球资源

向瓶装水说不  

章良我 2007-10-19

  据早报报道:内阁资政李光耀应邀在首届海事专题系列讲座发表演讲时,指出人类目前的饮食、消费及交通习惯给环境带来负担,不过他坦言自己也不知道应如何在享受高素质生活与环保之间取得平衡。他也担心一些国家应对环境污染的做法治标不治本。

  其实,人类的一些生活习惯,确实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我们普遍消费的瓶装水,便是一个例子。

  不论是在国际会议,还是在邻里中心的聚会上,总是离不开瓶装水的影子。开封了的瓶装水,往往还没喝光,就被倾倒到下水道去了。

  据统计,全球去年共售出1亿5000多万吨的瓶装水。而光是支撑这个产业,每年就必须消耗1800万桶原油,以及1300多亿加仑的水作为原料。以美国为例,其对于瓶裝水的需求,在这30年来竟成长了20倍,超越了咖啡、啤酒等饮料,几乎和碳酸饮品并驾齐驱。

  不过,瓶裝水在美国热卖,并不是因为这些年来美国缺水,而这纯粹只是行销手段的成功。像Aquafina、Perrier、Evian这类品牌,都把瓶装水塑造成健康、清新、甚至是时尚的象征。

  然而,谁又知道这种追逐时尚的“生活方式”,对我们的环境又带来多大的伤害呢?

  每生产1公升的瓶装水,制造过程中至少需要17.5公升的水。瓶装水出了生产线后,还需要运送、上架、冷藏等。根据估算,从欧洲运送1吨的Evian矿泉水到澳洲,会排出84公斤的二氧化碳,而光是去年,澳洲人就消费了1亿5000万公升的瓶装水,等同排放了约1万2000多吨的二氧化碳。

  除了运送水会造成污染外,空瓶后续处理也是一大问题。在美国,使用过的塑胶瓶,最后只有两成被回收。这些讲求设计美感的PET制品,最后多半是成为垃圾场里千年不坏的现代化石。

  可喜的是,喜爱喝瓶装水的欧美先进国家,也不是完全不知反省,最近关于瓶装水的论战,就是先由美国开始。包括纽约市长、旧金山市长、盐湖城市长等,在参与今年6月举办的美国市长论坛时,就已经共同发表对瓶装水的立场。之后,纽约市还大作广告,推销自己城市的自来水。

  此外,全美销售第一的瓶装水Aquafina在环保团体的压力下,7月时公布了瓶装水的水源。结果环保团体竟然发现,该牌瓶装水內竟有24%的成份是自来水。这自然让人对其他品牌的瓶装水是否含有自来水也产生怀疑。这个发现,令旧金山市市長纽森大为光火,立刻下令旧金山市政府开会时,不再另外提供瓶装水。

  回到水资源天生不足的岛国,我们对瓶装水的浪费,也是有目共睹的。新加坡的自来水管已开通到全岛各地,而供水的品质也达到生饮标准。或许是由于输水管线等设施陈旧,或许是心理因素使然,多数民众对生饮自来水仍心存疑虑。即使如此,煮水或滤水的成本并不高,要取得纯净的饮用水不难。

  与此同时,市面上出现愈来愈多的瓶装水,不论是天然的矿泉水,或是经滤净的包装饮用水。许多公司也握紧这一商机,纷纷打出自己品牌的瓶装水。

  喝进这些各式“品牌”的水到底能不能延年益寿,目前还沒有证据能证实,但专家对PET瓶可能会分解致癌物质到水里的警告,言犹在耳。此外,瓶装水从制造、运输到掩埋,整个周期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将为地球带来暖化的恶果,这会直接关系到我们子孙的生存问题。

  国际瓶装水组织,在8月初利用《纽约时报》和《旧金山纪事报》的版面,登广告再三强调瓶装水较一般饮料,如酒或可乐之类的饮品来得健康。他们认为,瓶装水与自来水其实并沒有冲突的问题,全看消费者取决饮用何者较方便。

  瓶装水陪伴我们渡过了许多年头,参与了各式会议、研讨会、甚至是日常聚会等,但在了解到它背后对资源的浪费,对环保的抵触后,也许是我们对瓶装水说不的时候了。




节省能源将利及大众   


2007-11-01

  前天,在“青年环保使者计划”颁奖礼的场合上,环境及水源部长雅国博士宣布,由国家环境局领导的五个政府机构,已携手成立了一个“能源效率计划委员会”。委员会将让各个领域作出更好的协调,让能源使用效率全面提高。

  今年底,委员会将为“迈向高能源效率的新加坡”的策划提供一个总蓝图。事实上,水源、能源这些问题,是新加坡长久以来便高度关注的,新举措是“跨部门”的协作,统筹了发电、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物和住家五大能源消耗领域,把原则具体落实,意义重大。

  众所周知,能源是工业化世界的动力。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已经给全球发出了严峻的警告。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如美国,或发展势头迅猛的中国,都面对着能源问题的困扰。近日中国许多县市的“柴油短缺”致使当地活动几近瘫痪,成为新闻热点。

  追究起来,问题来自几个方面。首先是供应问题。据联合国的资料显示,目前世界对化石燃料——即煤、石油、天然气的依赖,达到85%,而这些燃料是不能及时生产的,因此是不可持续的能源。同时,也由于能源的“奇货可居”,价格的高涨成为了经济问题,也是个棘手的国际政治问题。另外,化石燃料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雅国博士曾在10月中旬参加开斋节祈祷会之后对媒体说,要对抗气候转变,从依赖化石燃料变成依赖非化石燃料是理想的选择。但新加坡小国寡民,选择有限,能做的就是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而且,提高能源效率应该整体一致进行,而不能只靠某一个体或领域单打独斗。

  提高效率当然是重要的。国际能源组织去年的报告显示,单是提高能源效率就可在2030年之前,让世界减少多达60%二氧化碳的排放。那么,跨部门协作又有何重大意义?

  纵上所述,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能源问题牵涉了科技的研发,行政效率,也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经济与民生问题。从国家与国际合作的层面上,应对的部署主要在三方面:即“节能”(节省能源)、“洁能”(清洁地使用,尽量减少污化)、开发新能源。

  挪威再生能源集团宣布将投资63亿元,在我国大士兴建世界最大的综合太阳能制造中心;大专学府加强能源研究项目;经济发展局订立鼓励绿色投资的条例等等,都是荦荦大者。

  然而,能源效率计划委员会包括建筑物和住家的范畴,也显然很有必要。概括地说,那是因为节省能源开始的时候需要我们的投资。

  举个例子来说,长远而论,购买省电的灯泡是划算的:公园局估计两年来因新灯的装设而每年省下70万元。但省电的荧光灯每盏的价钱总比普通的灯泡来得贵,对普通市民来说,要他们买一个十多元的“贵”灯泡来用,恐怕就很难有这么高的觉悟。

  立法强制性地推行能源节约固然是办法之一,但是不是马上行得通很成疑问。照我们看,即使是立法也必须配合广泛的能源教育来推行。

  就以灯泡的例子来说,使用省电的荧光灯肯定是物有所值的。能源效率计划委员会的任务,新闻、媒体与民众组织的任务,仍然应在于帮助国人认识如何选择能源用品,如何读懂产品说明书,如何精打细算。这样的教育,与宣导如何减少制造垃圾和有效地环保同等重要。




大地常青

   
周雁鸣   2007-11-03

  熨斗坏了,我大胆地拿去家电店修理。售货员说,看来那家伙该退休了,修理也得花十几块,不如用二十多元买新的吧。

  这是一个消费推动经济的年代,产品的寿命很短。手机没几个月便推陈出新,我用的是三年前的款式,那天经过代理商,电视荧幕广告介绍新型号,比对下,我手上那件简直是古董。

  笔者在香港何民田山边木屋出生,家里没有水电。左邻右里都拿建筑地盆捡回来的木材,破开来当柴烧。小孩子在凉了的炉灰里,把白白的铁钉都给拣出来,放进炼乳空罐,等收买烂铜烂铁的人来,换麦芽糖吃。

  过路的小贩卖豆腐花、芝麻糊、凉粉,要买的人从自己家里拿碗来盛。市场买来的鱼和肉,用旧报纸和咸水草绑好。过街替人理发的、补鞋的都有。

  能用的东西都修补过,不能用的东西都拆开来,金属、电器零件在鸭寮街有夜冷市场。那个年头物件的价值在乎实用和耐用。

  糜烂的生活,从一个超市的塑料袋开始……

  八十年代中,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读到图文并茂的环保文章。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课程,也有环保一科。长青社在香港大力推动绿色生活,鼓励人们节源省能。会长周绍祥以身作则,他和家人都穿天然质料衣服,不买洗衣机熨斗,还自己做面包。长青社也用再造纸来印刷、包装。

  以往新加坡推出的环保活动,仅历时一周而已。学校每年都有举办跨科目的环保课题,也有让学生到海边捡垃圾。但人们的骨子里,对环保的积极程度还不是很深,有时候还适得其反。

该注意循环与提升

  目前笔者组屋区附近,有为数不少的平地私人住宅,每一家门口都放两个大型垃圾桶,短短80米的一段路,放了十几个,连行人路也占用了。垃圾车每天环绕那几条街上,停歇、收集垃圾,排放出来的废气与噪音,更是污染的来源。

  还有,商品广告的纸料塞满了信箱,我每一次丢掉都有犯罪感。最近我把它们捡回家,反过来是空白的,让读小五的女儿当草稿。用过后,等收买旧报纸的人来拿走。
  现时,新加坡推行的个人绿色生活大计Clean & Green Singapore,把活动范围从过往一周为限的短期节目,延伸到365天的环保活动。

  政府鼓励人们发愿:要善用资源、减低浪费、实行再循环、绿化环境、防止蚊虫滋生。

  今年的主题是节能。挪威再生能源集团(REC) 在未来五年,将在新加坡兴建世界最大的综合太阳能制造中心,生产太阳能板、电池,产品对象以亚洲国家为主。   冀望短期内,各种电器产品能使用再生能源;而本区域的房屋、商厦与工厂,能用清洁而廉价的电力去烧水、降温、生产。

  面对生态的危机,贪新忘旧的消费方法,已经过时。新的生产模式要顾及的不单是水源能源而已,更要注意的是物件的系统,可否拆件循环再提升。

·作者在本地从事教育工作

养宠物


请宽容对待猫

林家因  2007-11-09

  日前看到钱璟的文章,吁人们停止喂猫,我有些话不吐不快。

  钱君看到的情景并不全面,也非绝对。我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曾见有人在固定地点喂猫,但都是把食物放在纸盘上,过后也清理了才离开,而非丢在地上就离去,这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长年累月,在那儿附近的人都能见证。当然,也确是有人因此而弄脏了些地面,但说因此而发出恶臭,那是太夸张了。

  爱猫人为了避免猫儿被人道毁灭,自掏腰包带猫儿去阉割绝育,看兽医等等善行所付出的时间、金钱与爱心,人们看在眼里都能深切感受到。再说猫儿也会自动掩埋排泄物,比起随地吐痰,吃了食物留下垃圾在组屋楼下桌面的某类人文明得多。

  其实,猫趴在巴刹桌面吃东西的情景是较罕见的,我和朋友们没见过。我为了证实这点,还问了身边一些常光顾小贩中心的朋友。也许我们孤陋寡闻,但鸟儿飞到桌面啄食残羹的情景,倒反较常见。

  猫儿吃饱后一般不是躲在温暖的地方睡觉就是独个儿懒洋洋趴在地上休息,人们不去逗它摸它,它才懒得理你呢?城市的空气不是更污染吗?难道要抵抗力弱的孩子们什么都不许碰,最好戴上口罩以防感染吗?其实人们用餐前或在便后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才是正确防范之道。

  我虽不是特别爱猫之人,但请大家多宽容慈悲,别对小小猫儿看不顺眼,多包容小动物吧!流浪猫大多已遭阉割,失去繁殖能力,也许日后孩子们得到动物园去才看得见猫儿呢?


禁烟课题



禁烟终须靠政府执法

2007-01-29

  用餐场所禁烟令自从去年7月开始生效以来,实施了半年多。根据国家环境局上星期的最新资料,目前已有730名烟客因为违反条例而被罚款。然而,法令的成效仍是近日市民关注的课题,尤其是法令在环岛各处咖啡店的实施,更引起不少商榷的议论。   

  有多名读者和咖啡店业者通过本报《交流版》质疑,法令是否形同虚设。他们说,某些组屋区咖啡店仍可发现肆无忌惮的烟客,公然在贴有禁烟区标签的座位上吞云吐雾,完全不理会其他餐饮者的健康和感受。   

  另一个相关的争议点是,餐饮业者是否应担当起执法的责任。法令规定,咖啡店业者若看到烟客在禁烟区内吸烟,便须立即上前阻止,如果对方不听劝告,则须拨电举报,否则,业者也违反了条例。据悉,至今有182业者在这种情况下被罚款,有人被罚高达200元。   

  针对读者的投诉,环境局的解释是,禁烟区法令的执行人人有责。不过据本报了解,咖啡店业者参与执法,也有很大的困难。业者认为,烟客违规而店主连累受罚,是不公平的。代表约800名咖啡店从业员的两家公会——琼侨咖啡酒餐商公会和福州咖啡酒餐商公会,都向报界发表了看法。  
 
  业者指出,咖啡店并没有多余的人手监察烟客的行动。而最大的难题,仍然是在“管不行不管也不行”的困境。咖啡店最大的局限在于他们并没有执法的权力,有一名熟悉咖啡店业务的读者投函指出,“把烟客触犯咖啡店禁烟区条例的责任强加在咖啡店业者身上,已是混淆了应该被惩罚的对象。”  
 
  业者说,咖啡店店主对顾客进行规劝,也有许多人情上的顾忌,比如会得罪常客。有时遇上满身刺青,或凶神恶煞的违例者,店主和店员的想法往往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举报之后到底会不会遭受报复,也是个十分现实的考量。 
  
  本报18日社论曾探讨过禁烟区的问题,指出设置禁烟区目的是为了市民大众的健康着想,而条例的制定是逐步进行的,细致地考虑到烟客的利益和感受,并非恶法。我们也认为,“无烟之国”的理想,要靠全体大众的合作与支持。因此,环境局来函指出,当局已安排业者在用餐场所显眼的地方贴上更多海报,人人都可以通过热线24小时举报违例的烟客,诚然是一项很重要的举措。   

  然则,从这些日子的民情反应看来,我们认为如要禁烟区法令产生成效,有关法律就必须雷厉执行,行动要更加密集,而执法的范围也要“无所不在”,就像警方取缔任何社会上的非法行为一样。   

  环境部在解释执法的难题时,曾经表示“人手不足”是其中一个因素。但我们要是环顾新加坡历来的执法情况,便不难发现法律的成效离不开坚定果断的执行。取缔乞丐、无牌小贩、非法停车等等,无一不是靠坚决与严密的执法行动来完成。要是政府与警方人员的人手有限,当局也可以仿效维护交通法规的做法,委托可靠的商业机构来执行开罚单的任务。 固然,某些违例的“恶客”也许会反唇相讥,硬指烟客不能等同于乞丐或无牌小贩,但连起码公德心也没有的违例烟客,其实比起后者更不值得社会的同情。持平而论,对奉公守法的烟客来说,禁烟区的设置只是稍感不便而已,影响并不大。执法除了应该加强力度之外,当然也须要对准有必要打击的目标。



答复:咖啡店业主有责任规劝烟客       

2007-02-01

  谨答复《联合早报·交流站》于1月26日刊登的王琨读者投函《咖啡店业者的困扰》:

  根据禁烟法令,食店业主有责任阻止烟客在非吸烟区吞云吐雾。只要他们已经劝阻烟客,并让国家环境局知道他们已经尽了应尽的责任,便不会面对处罚。除了张贴足够的禁烟海报,和清楚地划分吸烟区,业主可以根据这项法令扮演重要的角色,防止像咖啡店这样的公共场所充满二手烟。

  另外,法令也规定,阻止食店业主行使他们的责任是非法的行为,违法者将面对最高1000元的罚款。业主在面对不可理喻的顾客时,应该向环境局或者警方求助。

  禁烟令在去年7月生效后,大部分业主都能够和环境局配合无间,也有办法说服有抽烟的顾客遵守法令。我们要借这个机会感谢业主的合作和支持。

  感谢王先生的反映。


国家环境局
环境卫生处处长
S Satish Appoo



持续三个月历来最长:

反吸烟运动要‘吓’走烟瘾

邓华贵 2007-03-21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若你在大街上看见一张病床,病床上躺着一名看似垂死的病人,可别太惊讶。那只是保健促进局从今天起展开的反吸烟运动宣传活动的道具。
  
  在这期间,当局除了以媒体宣传方式传达吸烟有害健康的讯息以外,也将在人群较多的地点如莱佛士坊、中央商业区、乌节路等地区进行宣传活动,如在街上摆放一张病床和一名“垂死”的病人,来提醒烟客吸烟会夺命。当局也会分发印有提醒烟客戒烟信息、和印有戒烟热线的物品,来激励吸烟者戒烟。   

  今年的全国反吸烟运动为期三个月,是保健促进局历来展开最长的反吸烟运动。保健局将继续采取软硬兼施的做法,继去年在香烟盒上印上更加骇人的人体器官溃烂图像,采用因吸烟而患有口腔癌女子的广告,以满嘴溃烂的骇人形象,传达“戒烟难,不戒更难!”的宣传口号。   

  这则骇人反吸烟广告的灵感取自于澳洲。据了解,澳洲在去年3月为配合当地的反吸烟运动而推出这类广告。保健局希望借用类似的广告,来达到阻吓人们吸烟的目的。

反烟运动分两阶段   

  这次的反吸烟运动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今天开始至4月低,打着“戒烟难,不戒更难”的口号,提醒人们吸烟对健康带来的各种危害,劝吸烟者尽早戒烟。 第二阶段的反吸烟运动将在5月份进行。当局将采取较温和的做法,鼓励人们戒烟。在这期间,保健局将采用“准备戒烟?不妨一试!”的标语,以一些成功戒烟者的真实例子,激励其他烟客戒烟。保健局也将在全岛六个地点,包括大巴窑、宏茂桥、勿洛等地点,举行“路演”(roadshows),为人们提供免费戒烟劝导、健康检查以及进行教育人们戒烟的游戏等。

保健局戒烟配套

  保健局也推出了一个戒烟配套,里头装有购买尼古丁替代疗法(Nicotine Replacement Therapy,简称NRT)物品的折扣券,让下定决心戒烟的人更容易达到目标。另外,保健局也在反吸烟运动期间的头两个星期,延长戒烟热线的开放时间,让更多想戒烟的人能拨打热线寻求专人协助戒烟。

  保健促进局成人保健署副署长朱琳说:“我们认为有必要以更强烈的方式劝导人们戒烟。许多烟客虽然已清楚知道吸烟会带来的各种坏处,但我们有必要让吸烟的危害烙印在他们的脑海中,才能让他们下定决心彻底戒烟。”

  新加坡的吸烟率虽然已从1984年的20%下降至2004年的12.6%,可说是全球吸烟率最低国家之一,但在新加坡每天还是有约七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每年全球也有将近500万人死于吸烟引发的疾病。

  想戒烟的公众,可拨打戒烟热线1800 438 2000,寻求专人协助。

年轻人的环保意识


环保意识须代代培养  

林爽  2007-03-16

  3月14日,早报刊登了关于《年轻人环保意识远比年长者来的弱》的报道,我感到我们年轻一代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如果连保持环境清洁这样的基础素质都不具备的话,是十分让人担忧的。

  在建国初期,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令和条例,严厉惩罚那些破坏环境的垃圾虫。从此,随手乱抛垃圾,随地吐痰的现象便逐渐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也正因为如此,新加坡才在国际上赢得了“花园城市”的美誉。

  干净整洁的环境也成为国家旅游业发展的一股强大的推动力。然而,随着新加坡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不断升高,人们似乎忘记了那些长期以来养成的良好的卫生习惯,这也就是近年来乱抛垃圾等违例现象不断增加的原因。

  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我认为要想提高年轻人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需要长时间在每一代人当中培养。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虽然青少年正处于叛逆期,但如果能让我们知道乱抛垃圾所能引起的严重后果,如疾病等,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我们自然会更加注重保持环境清洁。
  
  其次,政府可以加重惩罚的力度。除了罚款,让违规者作义工也是一种选择。这样可以使他们懂得清洁工人打扫的不易,从而消除乱抛垃圾的恶习。

  我相信,如果全社会都能加入到消灭垃圾虫的行动中来,那么违例乱抛垃圾的现象一定会大大减少。

(作者是淡马锡初级学院生)


年轻人的环保教育显然不足  

2007-03-15


  国家环境局去年处分了7027名违例丢垃圾者,比前年增加近一倍,超过七成是30岁以下的年轻男性。该局过去半年的调查也发现,20岁以下年轻人,只有48%关心乱抛垃圾问题,相比之下,越高年龄层越关心这个问题,50岁以上成年人最高,70.5%表示关心。这个调查结果等于告诉我们:没被捉到的垃圾虫,也必然是年轻人居多。去年9月、10月间,环境局也曾针对小学、中学、初级学院/高中及工艺教育学院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九成学生对环保课题有认识,却只有六成愿意将环保知识付诸行动。综观这些数据,可以说在此问题上年轻人的行为不仅令人失望,他们心态的自私与淡漠,更是叫人震惊与忧心。   

  建国四十余年来,平均而言年轻人接受了更多正规教育,得到了更好的呵护,其居住、学习与踏入社会后的工作环境,也远比父辈们舒适,然而,他们却是如此缺乏公德心,倘若我们不认真对待此事,严肃检讨教育究竟哪里出了问题,并赶快补救,不仅新加坡的第一世界国家美誉恐遭玷污,更严重的是国家在各方面的竞争力也会因年轻人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而遭到戕伤。在这个问题上,处罚显然不是足够的答案。尽管在调查中有82.3%受访者认为,如果没有罚款,新加坡人会乱抛垃圾,但是,回看数十年来没有松懈过的立法惩处,包括罚垃圾虫为社区清扫垃圾等等,却还收割了今天如此令人失望的结果,则显然说明,单单用惩罚手段不但未能治本,连治标都有疑问了。   

  相信许多人都不会否认,倘若不是有大量清洁工人每天在各公共场所、组屋区打扫卫生,我们的生活环境会脏乱得令人吃惊。因此,当下惩罚手段固然不必放松,对年轻人的教育却绝对必须检讨与改进。环境及水源部高级政务次长许连碹博士上周在国会宣布设“青少年维持环境清洁委员会”,针对35岁以下年轻人制定对策及公众教育计划,显然便是有此认识。然而,公民道德养成教育,必须从小,学校教育远比社会教育重要,等到离开学校了,教育起来就事倍功半。据本报昨天的报道,淡滨尼市镇理事会、环境局及基层组织合作新推出“学校与社区不乱抛垃圾联系网”计划,鼓励学校及居民委员会认管一些公共场所,帮助学生及居民培养不乱抛垃圾的习惯。加入计划的淡滨尼22街励福小学,其“服务学习学会”的20多名学生,就是每星期至少到学校隔邻的游乐场清理垃圾一次。这种做法是从根本上培养青少年的公民道德,养成一辈子爱护环境的习惯,正是目前比较缺乏的教育。如果这样的做法是好的、有效的,是不是应该全体学生都参与?而且,是不是连课室的日常清洁卫生也该由学生参与甚至负责?   

  事实上,以前的中小学生都当过“值日生”,负责当天课室卫生工作,而全班学生也每月或每学期须对校舍进行大扫除。一些学校,甚至由学生负责校园的美化,种花植树作壁画等等。有过这种经历的年长一代,必然深感这种教育使人终身受用。相反的,现在的青少年,由于家庭富裕,受到更多宠爱,养尊处优者不在少数,一些住在宿舍的大学生,每到周末不仅家人开车接送,还有女佣清理床铺、打扫卫生。风气如此,也就难怪不少年轻人认为环境卫生不是他们的责任,而是清洁工人、场所管理员或政府的责任。   

  然而,对环境卫生是否关心、对环境是否爱护,是对社会的责任感的表现,绝非小事。国家环境局公布的数据,是敲响了警钟,这个时候,全体国人,尤其是家长们,岂能不认真想想,年轻人的教育到底缺了什么?


年轻人环保意识,远比年长者来得弱

林佩碧  2007-03-14  

  新加坡年轻人对保持环境清洁的意识,没有50岁以上的成年人来得强。
  
  为进一步了解本地垃圾虫的特点与行为,国家环境局过去半年对3018人展开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九成受访者知道乱抛垃圾对环境和公共卫生有害。可是在进一步分析不同年龄组别的反应后,环境局发现持有上述看法的20岁以下年轻人只有88.2%,是各组别中最低的。   

  相比之下,50岁以上成年人的比例反而有93.8%,是各组别中最高的;其次是40至49岁组别,比例为92.6%。   

  20岁以下的年轻受访者当中,只有48%关心乱抛垃圾的问题,其余52%表示没意见或不关心。50岁以上成年人对此课题表示关心的则高达70.5%。  
 
  另外,超过半数年过40岁的受访者认为本地乱抛垃圾的问题严重;持有相同看法的29岁以下年轻人当中只有约四成。   

  调查结果令人颇感意外,因为在人们印象中,年轻一代的教育程度较高,理应更懂得保持环境清洁。可是显然地,他们明白道理,却不一定付诸行动,而且当中有不少人认为那应该是清洁工人、场所管理员或政府的责任,这是个值得关注和有待改善的现象。   

  此外,82.3%受访者认为,如果没有罚款,新加坡人会乱抛垃圾。约两成受访者认为现有的罚款数额不足以阻吓垃圾虫。

  环境局稽查员去年总共捉到7027名违例丢垃圾者,比前年增加近一倍。

  违例乱抛垃圾而被捉的人当中,超过七成是30岁以下的年轻男性、一般上只有小学或中学教育程度,其中超过半数是烟客。最常见的垃圾是香烟蒂、纸巾、塑料包装和纸张等。

设青少年环境清洁委会,制定年轻人教育计划

  结合调查结果和实际行动经验所得,环境局的下一步是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计划,以便有效传达不乱抛垃圾的信息。

  环境及水源部高级政务次长许连碹博士上周在国会就宣布设“青少年维持环境清洁委员会”(Committee on Youths for Clean and Sustainable Environment),针对35岁以下年轻人制定对策及公众教育计划。

  除了环境局,委员会代表来自教育部、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环境理事会、全国青年理事会及教育学府。委员会接下来将与青少年进行多场对话会,了解他们的看法。

  励福小学校长曹铭霞曾经在初院和中学任教多年,她认为青少年乱抛垃圾的一个原因是处于叛逆期,想做出一些挑战社会的行为,而和其他罪行如吸毒、偷窃和抽烟等相比,乱抛垃圾是较“安全”的选择。

  她说:“对于这个年龄的学生,我们不能采取说教的方式。我建议通过进行一些环保作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保持环境清洁的重要性。”

  淡滨尼市镇理事会与环境局及基层组织合作新推出一项“学校与社区不乱抛垃圾联系网”计划(School & Community Anti-Littering Network),通过鼓励学校及居民委员会认管一些公共场所,如游乐场及组屋底层等,帮助学生及居民培养起不乱抛垃圾的习惯。

  位于淡滨尼第22街的励福小学是加入计划的小学之一。学校“服务学习学会”的20多名学生,每星期至少到学校隔邻的游乐场清理垃圾一次。

  叶宏伟(11岁)现在只要经过游乐场,一看到垃圾,就会主动去捡起来。

  他说:“在游乐场经常捡到食物包装纸、泡沫塑料杯等垃圾。新加坡是我们的家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保持干净。”



不在“我时代”,不是“垃圾虫”

王美燕  2007-03-24

  我无意用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去衡量、去判断这一群有不同想法的年轻人。我宁可尝试去“了解”这个现象对我存在着的意义。  
 
  每当丢垃圾时母亲总会再三提醒,要把垃圾袋绑好,方便清洁工人处理,千万不要“为难”他们。  
 
  母亲有一颗体恤别人的心,父亲过世后她独自养育子女吃了不少苦头,对在生活线上辛苦工作赚口饭吃的人她总特别关心,对他们的工作也给予尊重。在咖啡店用餐时,母亲会向捧茶送饭的阿嫂表示感激,即使在公共厕所看到进行清理工作的工友时,她也不忘对她们说一声“谢谢”。  
 
  母亲已70多岁了,她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尊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她不轻易丢弃纸张,家中无用的纸张最终都被她折成纸船或方盒子当器皿使用,她晓得资源重复使用的道理而绝不浪费。   

  经历了人生磨练的年长一辈,在面对生活或是待人处事上,他们都懂得心存感激。反观在优渥环境下成长的我国年轻一代,有些人的脑袋瓜里到底在想什么,有时候还真是难以理解。   

  近日新闻报道指出,国家环境局过去半年对3018人展开一项调查发现,新加坡的年轻人对保持环境清洁的意识,远比不上50岁以上的成年人。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九成受访者知道乱抛垃圾对环境和公共卫生有害。可是进一步分析不同年龄组别的反应后,持有上述看法的20岁以下年轻人只有88.2%,是各组别中最低的。   

  调查结果让人感到意外,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年轻一代的教育程度较高,理应更懂得保持环境清洁。可是显然地,他们明白道理,却不一定付诸行动,而且当中有不少人认为那应该是清洁工人、场所管理员或政府的责任。 生长在不同时代的人,鉴于没有共同的生活经验,因时空背景的差异,所保持的价值观,以及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显然有差异。

  网络上有篇文章指出,“我们”的时代已经远去,而“我”的时代正在来临。全球化的“我”的时代所呈现的特征,即是以自我为中心、藐视权威、缺乏责任感。在“我时代”成长的年轻人,他们是为了打破规则而来。我国的年轻人会是“我时代”的一分子吗?

  年轻人对环保“知而不行”或持“另类”想法,就认定他们是挑战社会、归类为“我时代”自私自利、不负责任的一群,这不是我要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引用环保调查结论,为年轻人贴上“垃圾虫”的标签,更不是我心所愿。我无意用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去衡量、去判断这一群有不同想法的年轻人。我宁可尝试去“了解”这个现象对我存在着的意义。

偏见与偏差造成紧张关系

  我会问自己,对于环境爱护,是否缺乏一份尊重,以致当它遭遇摧残和破坏时,选择了沉默不语并不及时加以阻止?我也会问是否曾无知地对环境施虐,而无意中给年轻人作出错误的示范?此外,我可有认真地去了解与认识我们所居住的环境,并仔细想想到底能做些什么来保护它?

  偏见与偏差往往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以致出现紧张的关系。

  我对我们的年轻人还是蛮有信心的,他们不应是“垃圾虫”的代言人。调查结果背后隐藏的真实,也许只是一些年轻人当下的“不知所为”(不认真回答、给予叛逆性的答复、一时耍酷等等)罢了。年轻人需要的,更多应是家人朋友甚至是身旁陌生人给予的善意提醒。

  另据报道也指出,综合了环保调查结果和实际行动经验所得,环境局的下一步将是设青少年环境清洁委员会,针对35岁以下年轻人制定对策及公众教育计划。环境局把焦点放在年轻人加以“管教”并无伤大雅,不过环保应是大众的事,也是一辈子的事。社会群体若能自省自觉,从自己做起并彼此提醒,把环保的习惯与行为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兼具身教和言教的管教方式,相信对年轻人会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是《联合早报》新闻编辑组副主任)



环保之外看扔垃圾

吴韦材  2007-03-21

  报章有言论反映我国年轻一代环保意识比上一代人来得薄弱,对随处乱扔垃圾不当一回事,社论也从这些数据,认为在此问题上年轻人的行为不仅令人失望,其心态的自私与淡漠更叫人震惊与忧心。  
 
  年轻人的自私与冷漠,不是一日之寒。   

  当国家不断改进,不断为国人提供一个更优质的生活环境时,同时也更须要去提升所有新一代的社会观。新一代能拥有更正确的社会观,才能懂得如何为自己社会环境负起应当的责任。

  去年回国三次替母校搞历史剧演出,在扩建后规模恢宏的母校新校园里,笔者不无感触。我看见学校空间更大了,设备更为齐全了,周围环境也有特定的员工来保养,但母校从前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应,却似乎再也找不回来。
  
  在排练时,我曾与一些同学交流,发现同学所看待的学校,多数就只是一个来上课和来活动的地方。那种打从心里感觉母校就是自己第二个家的心态,已不似我们那一代人那般强烈。

  年轻一代对学校冷漠,不只是我的母校独有的问题,就如年轻新一代对社会冷漠,也不只是我国社会才有的问题。

乱扔垃圾不只是环保意识问题  
 
  物化社会文明如今席卷全球,人性在物化社会中,因对应大气候之需要而产生的偏向视角,再加上潜意识已认同这些价值观为最大主流,这才是今天年轻人的问题。 为什么扔垃圾?别意外,也许不只是贪图顺手的方便,也并非不明白“环保责任”或“应有公德心”这些概念。年轻人大可以写出头头是道的环保作文,他们也知道何谓爱护国家及对社会要有公德心,然而一个公民懂得这些是一回事,能够自发自动在生活中实践又是另回事。

  而如今,最吸引新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想法及生活活法,除了样样追求及时更新,理想上除了追求更直接的效益及功利,那就是现在全球流行的“我”、“个人”、“我行我素”的个性风潮。他们或许真的认为新新人类就应该是这样的。我感到ok就行了。这种年轻一代误读及误解自我主义的情形,到处都是那么严重。 

  并非我们的教学内容欠缺“好公民”的信号。也许不足,但不可能没有。

  但学生们明亮的眼睛里实际上看到什么?在他们被鼓励与被教导人格要推己及人、要有集体意识、要无私的同时,却也看到大人们的整个世界里,拼命竞争,看重排名,追求名誉,保障自我利益。大气候既然如是,那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并不是我们的学校没有负起传授社会意识和价值观,也不是国家没有向我们的新一代负起传达社会规范的工作。问题是:说话要说得铿锵有力,自己就先要有能说服人的条件与背景。

  在一个精神日益物化的社会里,要教育下一代着重精神素质,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或许,那也不是不可能。在这种或许会遇到尴尬的情况下,社会意识教育究竟要采取哪个方向才能取得最佳平衡效果,那真的要经过社会教育专家经过多番实地研究,或许才能得出的对策。

  因此随手扔垃圾,不只是环保意识问题。

  我只是觉得,一个有足够清道夫打扫的国家,也许舒服富裕,但一个人人都能够维持整洁漂亮的国家,才是真正的风度文明。

作者是旅居北京的本地写作人



24所中小学 清洁工人“放假一周”

邓华贵 2007-03-22

   为提高年轻人对保持环境清洁的意识,西南社区发展理事会与国家环境局(西南办事处)推出“闪亮校园在西南”计划,希望培养出一群关心公共卫生的青年。
  
  参与计划的24所中小学的三万多名学生,将在一年内完成三个公共卫生的教育单元—“人人不乱丢垃圾的居住环境”、“干净闪亮的公厕”和“不传播病菌的社群”。

  培养40名“环保大使”   

  这些学校将在5月举行“无清洁工人的一周”活动,让学生代替清洁工人打扫校园一星期,以体会清洁工人在保持校园清洁所付出的辛劳,了解保持环境清洁的重要。   

  社理会也希望在这24所学校内各培养出至少40名“西南区少年环保大使”,引导学生为保持环境清洁尽一分力。   

  东林中学是参与计划的学校之一。中四生陈伟杰(16岁)对能参与计划感到相当兴奋。他说:“我认为这是很好的计划,它能提高我们保持环境清洁的意识,也让我们了解到保持环境清洁不是一个人的工作,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我认为所有的学生都有责任不乱丢垃圾和保持环境清洁。”  
 
  他的同学艾蒂也说:“公共卫生教育从学校做起,让学生从小就被灌输正确的环保和公共卫生概念。我相信,代替清洁工人打扫校园一星期,会让我们体会到清洁工人平日保持校园清洁所付出的辛劳,日后也就再也不会乱丢垃圾了。” 东林中学的清洁督工萨米亚说:“其实,东林中学的学生很少乱丢垃圾,他们在走廊上看到垃圾,不必等我们去打扫,也会自发地把垃圾捡起来。因此我相信,把打扫校园的工作交给他们,他们绝对胜任有余。”

  校长徐素心认为,这个活动能测试学生的公共卫生意识,也让他们体会到保持环境清洁得作出的努力,并让他们了解拥有清洁的环境并非理所当然,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来维持。

  环境及水源部高级政务次长兼西南区市长许连碹博士昨天出席了东林中学的保持环境清洁宣言发表仪式。她受访时说:“许多学生在环境卫生方面有很多知识及相当高的环保意识,但他们未必能把所懂得的付诸于行动。国家环境局去年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860名学生中,只有43%愿意参与学校环保活动。因此这次的计划,将是个能让他们把环保意识付诸行动的有效管道。”

环保意识

环保成绩不错,民间仍须努力

2007-05-17

  环境保护是刻下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那么,新加坡的环保工作做得怎样呢?最近从媒体传出的三项信息,足以说明在政府与环保专家的层面上,环保是饶有成绩的。

  信息之一:减排二氧化碳的目标,提前五年达到。   

  在国际环保会议上,二氧化碳一致被认定是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成了众矢之的。新加坡则在多年来通过对工业、车辆等的严厉管制,通过舍弃石油改用天然气驱动发电等等多管齐下的做法,大力减少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到了目前,即比2012年的预订目标早了五年,排放量已比1990年的基数减少了25%。 
     
  信息之二:九成的垃圾可以焚化,而垃圾岛变成了“伊甸园”。

  上个月,英国著名杂志《新科学家》刊登了一则专题报道,介绍新加坡实马高岛(Pulau Semakau)的垃圾处理方式。实马高岛是垃圾埋置场,但它也具备了生物多样性景观。

  报道指出,我国清理垃圾,是一星期七天,每天24小时进行的,九成的垃圾都以焚化处理。焚化过程经过高科技处理,污染受控制。更神奇的是,垃圾焚化产生热能,垃圾灰在实马高岛埋置后形成人工小岛,有自然生态在岛上形成,因而该岛可以开辟成为度假消闲胜地。

  据悉,这样的垃圾处理方法可以持续40年,因此实马高岛成为了各国瞩目的环保楷模。

  新加坡的垃圾,为什么样样都可以焚化,包括普通电池和塑料袋?原来,政府早年立法,限制在本地售卖的电池的含汞量,所以普通电池是可以焚化的。此外,政府也鼓励商家回收旧手机和用过的电池,进行再循环。

  信息三:下定政治决心,拨出巨款,发展新能源。  
   
  政府今年3月宣布,未来五年将投入3亿5000万元,推动新加坡发展成为环球洁净能源枢纽。新加坡非常着重“再生能源”的研发,也准备推出奖励措施,吸引经营太阳能的业者落户我国。

  从上述各点看来,环保工业的部署,政府的确是做得很多,很妥善了。那么,国家环境局和环境理事会为什么还要推出“自备购物袋”这样的运动呢?为什么在运动中还是有人觉得,新加坡人一年用去25亿个塑料袋算不了什么;而买塑料袋等于捐款做慈善的软性规劝方式,则被视为“罚款”?

  照我们看,政府虽是先知先觉,但我们在培养民众的环保意识这个层面还做得不够。

  第一,民众须要知道政府在环保上做了什么,大方向在哪里,专家、工程师为什么要那样设计,然后才可以配合。当然,我们也要避免另一个极端,就是民众认为政府样样皆能,光靠政府就行,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责任感。

  第二,民众也要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不错,新加坡的垃圾大部分都可以焚化,但废物的“再循环”才是永续发展的保证。一般新加坡人,都知道可以再循环的玻璃瓶,应该放入黄色的环保袋里,等待环保车定期收集吗?而再循环垃圾分类的三个洞,分别放进什么?(答案是纸张、塑料、铁罐。)更重要的是,环保要从小养成习惯。

  第三,环保工作要进一步改善,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便须更通畅。民众或许不会发明垃圾处理新法,民众的认知或许也有很多误区,但民间的环保意识一定要尽早建立起来。民可使由之,也可使知之;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联合早报》决定每周两次出版《绿色行动》专页,也是试图在这方面略尽绵力。




让每一天都是地球日   

陈华彪 13-05-2007

  在全球变暖阴影的笼罩下,今年的4月22日对许多人而言意义更为深刻,因为这是环保分子为了提高大众的环保意识于70年代设定的地球日(Earth Day)。在今年的地球日,美国许多民间机构和环保组织都在各大城市举行许多教育性的活动。本地也不例外,除了遴选出所谓的地球小姐(Miss Earth)、举办以环保意识为主题的数码艺术比赛之外,各大报纸也在当天特地报道有关环保和绿化的新闻,以提高读者的环保意识。这实在是令人鼓舞的消息,看来地球所面对的各种环境问题大概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因为我们已经把环保的信息传达给大众了。

 然而,年纪较大的读者或许会记得80年代末有关臭氧层被破坏的消息。即使是地球暖化和温室效应也并不是近几年才普及的词语,这些词语在90年代初就已经存在了。我记得在好几年前读到一篇文章,叙述的是70年代末许多环保组织在美国的大城市举办的活动,结果讽刺的是活动制造出大量的垃圾,完全违背了活动本身所要传达的信息。由于那篇文章的结尾非常深刻,因此我至今还可以记忆犹新:所谓的地球日仿佛只是让所有的参与者得到某种心灵安慰的空洞节日,因为大家只要以为自己在大街上高喊自己支持环保就等同为环保尽了一分力,结果什么东西都没有改变,而环境问题依然存在。

 我不是反对提高大众的环保意识,而是担心这并不足够,尤其是在许多科学家都提出了人类只有大概十年的时间解决地球暖化问题,以致它不会发展成无可挽回的局面的看法下,解决环境问题已经是刻不容缓了。在此背景下,有关当局许多针对环境问题的措施更显得难能可贵,如安装太阳能的街灯和种植树木。然而,要解决环境问题仅仅靠这些小措施是不足够的,还需要更大和更多的改变。

  或许最难改变的是多数人对于经济发展的看法吧。我曾经和许多来自中国和印度的朋友交谈,问他们对于控制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量的看法如何,而他们的答案总是非常相同,就是这样子会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个不公平的做法。换句话说,环保措施固然重要,不过经济发展必须放在优先。我相信持有此看法的不只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朋友和领袖,就算是询问本地或者是欧美的朋友和领袖,十之八九也会得到同样的答案吧。

  对于此看法,本人觉得非常难理解。如果整个地球的环境都搞砸了,还有什么经济发展可言呢?难道被保存的大自然不算是一种可贵的资源吗? 根据路透社,中国政府最近发表的一份探讨全球暖化问题的报告就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承认全球暖化或许会为中国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破坏,另一方面却拒绝减少温室气体排量。不仅是中国,就连布什领导的美国政府也如此,一方面对于地球暖化问题表示关注,另一方面却不肯签署京都议定书。难道各国政府对于环保的关注只不过是某种达到自我安慰的行为,其心态就跟那些70年代末参与地球日庆祝的大众一样吗?

  我很少庆祝母亲节或者父亲节,只因为我相信子女应该无时无刻不尊重和敬爱自己的父母,无须等到父母亲节才如此。或者说,对于子女而言,每天都应该是父母亲的节日。此逻辑大概也可以运用到地球日上吧。在解决地球暖化问题的时限慢慢减少的情况下,或许各国政府和全球人民应该开始把每天都当成地球日,把解决地球暖化和环境问题放在最优先的位置。

(作者是在美国留学的博士生)

作文题目

作文题目


1. 根据调查,虽然我国青少年知道环保的重要性,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去实践的并不多。试写一封信给外国笔友,和他谈一谈你的看法。

2. 健康比财富更重要(5/99)

3. 你的邻居喜欢饲养小动物,但在照顾它们时很不负责任,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试写一封信给市镇理事会经理,向他反映这种情况,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2004/MAY)

4. 你刚刚搬新家,发现你居住的组屋区环境非常肮脏,到处堆满杂物垃圾。试以一名居民的身份,写信给东景市镇理事会总经理,在信中向他说明环境肮脏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并向他提出一些改善环境卫生的建议。(1998/NOV)

5. 你和家人到住家附近的小贩中心用餐,你发觉该小贩中心有许多地方必须改进。试写一封信给祥林市镇理事会经理向他投诉,并提出你的建议。(2000/MAY)

6. 怎样才是健康的生活(6/03)

7. 如何改善环境污染问题。

8. 你搬进新家后,发现左右邻居都是烟鬼,害得你全家人经常吸二手烟。试以居民的身份,写一封信投诉信给市镇理事会主席。

9. 假日,你与几个同学到东海岸公园游玩时,发现那里的海滩到处都是垃圾。试写一封信给国家环境局局长,建议尽快派人清理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