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日星期二

绿化行动

绿化在于每个人的行动    

2007-11-05

  自1990年开始举办的“清洁与绿化周”,今年化整为零,成为全年的活动:“清洁与绿化新加坡”。其中包括让公众参与的“种一棵树”计划。

  在这项植树计划下,公众每付出200元,便可以在指定的公园或自然保护区内种下一棵树苗。费用将捐助“花园城市基金”,以充作更多的植树与环保用途。每种一棵树,当局也发出一张附有植树人照片的“证书”,以鼓励这项绿化的义举。

  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与特殊的日子——如世界环境日或地球日,你都可以种树。信息是:绿化环境,人人都可以尽一份力,环保也应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上周末,李显龙总理为这项运动主持揭幕礼时,也呼吁国人努力节省能源,改掉浪费的坏习惯,同时也为环保尽力。

  的确,从1971年第一届植树节开始,到今年的普及性、经常性地推展清洁与绿化,这个“运动”可说走过了一条漫长而饶有意义的道路。然而,运动的大力开展,无疑也引起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的深思:我们距离环保意识的贯彻,距离人人能自动自发维护家园清洁的目标,道路还很远。

  新加坡是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国家,这给环保工作带来艰巨的挑战。清理一条4.1公里的新加坡河就得花上十年以上的时间,可见一斑。总的来说,这些年来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从整体环境的清洁优雅、水道的清洁、水源的妥善管理,到建设新蓄水池、实马高岛垃圾埋置场变成生态乐园等,都是世界瞩目的成就。
  但我们应该指出,清洁家园人人有责,保有一个令人身心舒爽的安居乐业环境,光靠政府是绝对不足够的。深入点说,光靠立法来让人们遵守清洁的条规,也远远不够。尽管,八十年代偷采公家花木的违例者曾招致监禁与打鞭的案例,也显然起过相当的阻吓作用。

  就以检举“垃圾虫”的纪录来说,今年首四个月,国家环境局共捉到近4000个违例丢垃圾者,比去年全年总数的一半还要多。违例者虽也包括不少外籍劳工,但大部分是新加坡人。去年接到罚单的垃圾虫超过7000名,比起前年也增加了将近一倍。

  其他如再循环物资的回收,购物时减少塑料袋的应用等等环保习惯,目前也似乎仍在起步的阶段,并未“深入人心”。此外,许多公共场所露营野餐,之后也往往垃圾如山,难以清理,并造成污染。

  归根结底,清洁与绿化是个细水长流的过程,要靠全民的力量。这股力量,当然须来自民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和醒悟,建立起明确的环保意识,下定决心,才能够产生的。

  环保意识不强,那么是什么造成人们的依赖性和惰性?有人说,许多人并不把清洁环保视为一种公德,甚至以为违法被捉也大不了罚款了事。也有人说,那是因为生活富足,许多人把举手之劳都交给女佣,或组屋区居民把废物往垃圾槽一扔便以为功德完满。从头到尾,其实这出自一个令人憎恶的想法:自私。

  自私的人表面上看好像得其所哉,其实是损人而不利己。首先是浪费能源、破坏环境,直接便影响到能源费用、清洁费用的提高。一旦环境的破坏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更是花多少钱都解决不了。即使你能移民到外地,恐怕你也找不回这么不辞劳苦而有效率地保持环境清洁绿化的公共部门。



植树与植‘情’    

刘永烽   2007-11-07


  据了解,新加坡第一届植树节在1971年便开始举行,但是让公众参与的“个人植树计划”确实还是让人耳目一新。在这项植树计划下,公众每付出200元,便可以在指定的公园或自然保护区内种下一棵树苗。


  让平民百姓过把名人的瘾,把种树变成全民活动,依照国人喜欢证书的特性,还创意出“心”点子:每种一棵树,当局发出一张附有植树人照片的“证书”,以鼓励这项绿化的义举。可见环保当局的良苦用心。


  此计划,可看作是环保当局与大众的集体创作,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它使环保朴素的理念,跃升为一种大众乐意玉成的行为艺术。


  通过这个行为艺术,主办当局与市民大众之间的情感肯定有互动。这一集体创作本身就是与大众对话的过程,堪称是把环保理念“润物细无声”地深入人心的妙思偶得。


  但是,盛举之下,有些细节地方还是值得思考。


可考虑多点邻里性


  首先,200元一棵是不是价钱有点贵?虽然,环保的心不是可以拿钱来衡量的,但是并非每一个人有心人士都可以有能力付诸行动,即便拥有环保之心,又在一个很特别的日子里,渴望拥有种植一棵爱心树的强烈愿望,但是如果囊中羞涩,恐怕还是裹足不前。


  毕竟,200元对于低收入者而言,它近乎是半月的生活费,就算对中等收入者而言,也并非是不眨眼就可以决定的事。为此,我想主办当局可否为中低下收入者设置一些柔性的低门槛,让他们也可以一偿环保种树的心愿?


   毕竟,选一棵树苗,自己种下去,肯定是一个人人向往的非常体验。这样,难道不能“植”出更多的人情味?


  其次,植树的地点是不是有点远?可否靠近家?或可否与选树人商榷?


  既然选择特殊日子植树,以资纪念,那么植树的地点是否更加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比如小孩的生日,夫妇觉得具有非常的意义,也许这对夫妇想选在附近的楼下道旁,看着孩子同树苗一起成长,那是一种特别的感觉。


  因为,树的生命过程,与人类的演化过程基本相似,它也有生命的年轮。柔弱的小树苗就如同自己年幼的孩子。


  公园再美,你只能是一个欣赏者,如果有一天,当你在家附近也有了自己的树,你一定会感受到生命的另一番滋味。这样,植树等于是培植了家庭感情。


树就像坚守国土的士兵


  再次,植树人可以领养这棵树吗?种下小树苗,就要负责培土浇灌。在岛国热带气候,领养一棵树,想必是天赐良机,充沛的雨水和阳光,会让领养人事半功倍。


  再说,如果在特殊的日子因为特殊原因而栽种,领养人的感情更加深入。


  树种在家的周围,一家人的情感可以随树共同成长,家长随时可以领孩子培土浇水,讲述与树有关的故事,大可以进行价值观和道德修养的教育。培养孩子与树的感情,让树成为家庭一员。这样还可以增进亲情,增加家庭的凝聚力。


  第四,还可以设计社区树。让同一个社区的栽树人栽种几种主要的树种,形成社区树色,形成鲜明的社区地域风貌,这样会有意想不到的附加值。


 社区树可能会扮演着家园的精神象征,小则增进社区的凝集力,大则潜移默化地培养国人的爱国心。


  树对土地的厮守,象征着爱家爱国的精神。每棵树的树根都紧紧抓着地面,根须深入地层,无论夏日炎炎,无论暴风雨肆虐,它都不逃避,像极了对国土坚持的士兵。


  树是生根的,仿佛具有思想。树长大后就像我们的父亲母亲一样,是家园的方向,寻根的地方。树木的枝丫多像召唤游子回家的手臂。


  总之,“个人植树计划”是一个非常新加坡的创意设计,有了这些自己亲手栽种的树,对国人来说就不单单是一片风景,它还是一段回忆和思念,一种相熟的亲缘。使我们与家园紧紧相连。


  也许我们会走遍世界,但只要我们还活着,只要我们还保留着对生命的热爱和一棵赤子之心,我们最终会回到绿树掩映的家园,承担我们的情感和使命。


(作者是本地自由撰稿人)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