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9日星期一
创造消费与环保的共有空间
创造消费与环保的共有空间
(2008-06-07)
● 周殊钦
前天是世界环境日,你可是同许多人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就度过了?
如果你有意识到,那你又做了些什么事情来纪念这个国际环境盛会呢?你是否暂时戒掉对碳的危险嗜好,把汽车停在家中,改以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来响应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Kick the Habit! 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
无可否认,我国近年在推广环保意识方面的力度明显加强,而专门应付气候变化问题的部长级委员会、提高本地各领域能源使用效率的能源效率计划委员会等跨部门委员会一一成立,国人对环保的认知程度同十年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国家环境局和新加坡环境理事会去年破天荒针对广大消费者推行要求购物者在每月首个星期三自备购物袋的运动,也取得一定的回响。据环境局资源节省处处长王声荣透露,透过实际行动,身体力行去支持这项环保行动的人,已从去年4月的1至2%增加了大约10倍。因此,当局对这项运动可取得的成果,具有相当的信心。
为把资源回收与再循环的信息推广至家家户户,环境局也扩大了从2001年起展开的全国再循环计划,在全国各组屋区放置了至少1600个资源回收桶,目标是让居民可在150公尺距离内找到。据统计数字显示,主动参与全国再循环计划的家庭也从2002年的45%增至前年的51%。
这些现象皆显示尽管仍存有巨大的进步空间,但是我国在推行环保工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不应被全盘否定的。
然而,提倡环保意识终究不是只争取数据表上的漂亮战绩,更为重要的是透过知识的传播去灌输正确的环保概念,以追求所有的人都打从心里支持环保这个终极目标。
诚然,组屋区的资源回收桶是增加了,桶里所容之物相信也不见得少,不过当局可曾注意到这些回收桶有缓缓成为方便拾荒者就地取材的集中点?君不见好些人,包括这些以收集和贩卖旧物品挣钱者,都聪明地利用各种物品已分门别类之便,只要把回收桶翻一翻就能挖到“好料”。既省力,又多了一条财路,何乐而不为?
这个现象所折射的社会问题其实远比只是贪小便宜更为深层。如果在回收桶挖掘有贩卖价值的物品的人,是因为需要靠这来维持生计,那政府应该更有效地运用基层组织这个深入民间的机器去及时为穷困者提供援助。如果不是,那意味着我国向人们灌输环保意识的工作或许不够彻底,而在传达正确的认知方面,也存有相当大的缺口。
环境课题近来相当火红,传媒、非政府组织、企业以及世界各地的政治家,一时间都披上了绿色衣装,唯恐少了这一颜色,就有损其道义权威。然而,也许是单一色彩过于单调,又或者是大多数人本能上就是无法抗拒五彩缤纷的世界,因此绿色外套底下往往是一片彩虹,环保努力也仅是流于表面、顺口而出的标语。
有人说这样的行为在一个以消费来推动经济增长的世界是在所难免的,而且企业终究是鼓励消费的,所以怎么可能去落实所谓的环保生活。确实,环保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同消费相抵触的。少了消费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人们只顾着不断节省资源,还有什么意义呢?
显然的,要有效推动环保,关键就在于人们对这个课题的认识是否正确。无论是对地球资源无法自然替代的问题视而不见,或是过度片面地强调节省的肤浅宣导,都是不理想、不健康的。反之,如果我们能以正确务实的心态来看待环保,不一味过犹不及地推崇资源节约,而对行动的后果熟视无睹,以为这样就是环保,消费和环保何尝没有共存的空间?
就以日本为例,它是个重视消费的社会,但是当地人却可以把环保工作做得很好。这不就说明只要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人们有了正确的观念,就能看到眼前以外的东西,也看得到未来的环境问题。这正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社会发展层次。
环境恶化、气候突变、冰川消融、海面上升……如果你认真去想,这些并非只是少数人应该担忧的问题。因为它们实际上是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来,从实际方面去想一想到底还能做些什么,以拯救地球和我们自身?
就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世界环境日献词中所说的,人人都能为解决问题献计出力,不论是个人、组织、公司还是政府,在减少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方面,都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同样的,与其将环保旗帜举得高高的,人们不如在日常生活中以不矫枉过正的方式从小处着手,该关电的时候关电;能用一张纸巾擦拭时,绝不用到两张。只有人们将这些行为完全内化之后,才有起码的资格去对环境课题高谈阔论,而推行各种环保计划和提出各种名堂的庆祝日,也才显得更有意义。
■世界环境日简介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并在会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召开世界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四个月后,定下世界环境日的建议就在第27届联合国大会上获得通过。
世界环境日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加强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并采取宣导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其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关注地球的状况和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